卢麒元表示:过度私有化和资本化,是一切贪腐根源,是人民和国家的灾难。那些叫嚣瓜分国企和央企的专家团队何其之恶毒。 信源:光明思想理论网——腐败本质是化公为私,国企私有化才是最大腐败 长期以来,一种观点深入人心:市场化与私有化是通往经济繁荣的必由之路,是解决旧体制弊病的灵丹妙药。 可是,如果这条看似光明的坦途,背后隐藏的是深度的腐败与巨大的不公,甚至要以民族的未来作为代价呢?经济“自由”的追求,是否正在牺牲多数人的真实自由与福祉?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要厘清这一切,不妨从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经济学理论本身看起。 卢麒元指出,像吴敬琏等著名学者的学说,在逻辑严谨性与道德层面都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吴敬琏所推崇的市场化,其理论忽略了市场发挥效能所需的外部约束条件,也未充分考量其效用的边界。 而这种缺乏底线的市场化与私有化,其直接后果便是社会肌体的溃烂。腐败的本质是“化公为私”,而将国有企业大规模私有化,便构成了最彻底、最系统性的腐败。 大量优质的国有资产被以极低的价格折股、私分贱卖,造成了天文数字般的变相流失。其代价是国家实体经济的空心化,以及大批职工的下岗。 正如卢麒元所言:搞得太私有化和资本化,就是贪腐的根子,对国家和百姓都是个大祸害。那些吵着要分国企央企的专家,真是坏透了。 当经济命脉被异化,民生福祉也随之凋零。以医疗领域为例,国内南方某地曾将大型公立医院私有化。 结果,当地民众发现看病费用急剧飙升,服务也变得冰冷。当年七千万卖掉的医院,后来政府想花二十亿赎回,对方都不肯卖,最终只得另耗巨资重建。 这个案例生动地表明,在医疗、教育这类事关基本民生的领域,过度私有化根本走不通,最终受损的还是普通百姓。 进一步看,国有企业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保障经济安全、建设关键基础设施(如电网、铁路向偏远地区延伸)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旦这些领域被私有资本掌控,追逐利润将成为首要目标,公共服务的质量、覆盖面乃至价格,都可能成为牺牲品。这不仅是在动摇公有制的根基,更是为系统性腐败大开绿灯。 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也会因此坍塌。资本凭借其天然的聚集优势在市场上形成垄断,赚取超额利润,导致社会不平等急剧加剧,民众生活成本节节攀升。 国有和集体资产一旦被私有化,广大人民便丧失了本应拥有的那份财产权,从国家的主人翁沦为“一无所有”的打工者。 这种私有化浪潮,在本质上与封建时代的土地兼并并无二致,都是对自由人的“奴化”。 在缺乏有效监管的资本市场,资本大鳄操纵股价、编造信息,对普通投资者进行“血腥收割”,更是一场公开的掠夺。 而过度资本化、市场化所带来的后果,美国就是一记血淋淋的例子 美国经济的过度金融化导致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使得金融机构突破传统业务限制,大量资金流入金融市场,催生了诸如2008年金融危机这样的系统性风险。 这种脱节的直接后果是金融市场的过度膨胀,而实体经济的投资相对减少,导致制造业竞争力下降,产业空心化现象加剧。 金融化和市场化的过度发展还加剧了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金融市场的高额利润主要流向少数金融精英,而普通民众则因实体经济的衰退和就业机会的减少而面临经济困境。 此外,金融资本的过度扩张还导致了政治与金融的深度绑定。金融机构通过游说和政治献金等方式影响政策制定,使得金融利益集团在政策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能力,也使得经济政策更多地服务于金融资本的利益,而非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经济的过度资本化和市场化也产生了连锁反应。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其政策调整和金融市场波动往往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资金流动的不稳定,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总而言之,无底线的私有化与资本化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中国绝不能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因为这无异于对人民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