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年末,中央打算拆掉天安门广场再重新建设,然而在施工的时候,工人们在旧天安门的屋顶上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盒子....... 北京城有座家喻户晓的城门楼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无数人都会想起那首熟悉的童谣:“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这座举世闻名的城楼,已经稳稳立在那儿整整六百年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永乐年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委派天才少年匠师蒯祥仿照南京皇宫形制设计建造皇城正门,最初叫做“承天门”。 这座木结构为主的宏伟建筑,仿佛是王朝威仪的化身,但也难逃岁月侵蚀与天灾人祸。建成不过三十余年,它就惨遭雷火焚毁,大片木构件化为焦炭。好不容易在八年后重建,又在明末的动荡中被李自成的起义军焚毁。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人们在其旧址上第三次重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长治久安”之意,基本确立了它今日的样貌格局。 然而苦难并未结束,1900年,八国联军的炮火无情地轰击天安门,在其坚固的木柱、墙体上留下了狰狞的弹孔和深深的裂痕,有些炮弹甚至深深嵌入梁木之中。 到了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7.2级的大地震,震波一路北上传至北京,狠狠撼动了这幢已有五百四十八岁“高龄”的古建筑。 经专家团队彻底检查,结果令人忧心忡忡,木制的梁柱、斗拱结构历经水火兵灾和长期腐朽,在强震冲击下已出现严重变形,关键位置开裂如老人皱纹纵横,角梁歪斜几乎要脱落。 天安门城楼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其结构安全已亮起红灯,被专业评估机构定性为“危楼”,随时可能在进一步的灾害或长期压力下酿成大祸。一次大规模的彻底整修已刻不容缓。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安全评估报告,相关部门经过安全评估后,慎重的提出了三个处理方案。第一方案是尽可能保留原有木构件,只替换损毁最严重的部分;第二方案是保留底部红墙基座并灌浆加固,其上部分推倒重来;第三方案则是整体建筑全部拆除,严格按照原规模、原形制重新建造一座天安门。 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第三个方案被拍板定案。 重建方案确定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秘密工程于1969年12月15日悄然启动。最核心、也是最艰难的第一步是对旧城楼进行毫米级的“全身测绘”。 在北京五建姚来泉师傅的带领下,团队将每一根关键梁柱、每一处斗拱节点的位置、尺寸、角度及相互咬合关系都进行了精确测量、记录并绘制成详图。 在拆除天安门最高的脊瓦处时,一个藏在琉璃脊瓦下的木盒引起了工人注意。这是一个古老的金丝楠木盒,里面静静存放着一枚拇指大的红宝石,一只沉甸甸的金锭,还有一些朱砂粒和色泽鲜艳的五谷杂粮。 这是古代营建殿堂时特意安放的“镇楼之物”。古人认为,朱砂可驱邪避灾,金锭象征基业稳固,而五彩粮则寄托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这小小木盒正是数百年间工匠们向天安门默默许下的守护心愿。 待测绘完成、文物妥善保存后,旧城楼被完全拆除,新楼的建造随即全面展开。为确保坚固性,地基和红墙底座采用钢筋为骨、混凝土浇注。主体承重构架则精选最顶尖的木料,这些木料不但质地极其致密坚韧,更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具备优异的防火阻燃性能。 惊人的是,如此规模浩大的工程,从196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到次年4月7日完成主体工程并撤除防护围挡,总共只用了一百一十二天。 当最后一层厚厚的芦苇席从崭新的天安门上缓缓撤除时,展现在北京市民面前的城楼,朱墙金瓦,飞檐高耸,无论整体形态还是细微装饰,都完美复现了人们记忆中的样子,让人难以察觉已经历了一次彻底的蜕变。 普通市民依旧在天安门广场上来来往往,几乎没人能想到,在这短短百余个日夜中,这座承载无数国家记忆的古老城楼,已经经历了一次浴火重生般的彻底重建。 此后几十年间,有关部门对这座意义非凡的建筑更是精心守护,每隔一段时期便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严密的安全检测,一旦发现任何细微隐患或结构薄弱之处,便立即进行专业修缮加固。 这种持续的呵护确保了这座承载着民族精神、穿越六百载沧桑风云的新天安门,始终以最坚固的姿态、最辉煌的容颜,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见证着时代波澜壮阔的变迁,无声诉说着这个伟大国度生生不息的奇迹。 参考资料:人民网-2016-04-06-重建天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