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80年,电影《少林寺》筹拍,制片方要求音乐融入“豫剧”特色,展现河南风味。曲

1980年,电影《少林寺》筹拍,制片方要求音乐融入“豫剧”特色,展现河南风味。曲作者王立平拿出初稿,河南老乡听后齐说“中中”,剧组也点头认可。可他却皱眉摇头,坚称这版《牧羊曲》“根本不行,必须重写!”

王立平1941年出生在吉林长春,满族人,从小就跟音乐杠上了。他爹是个音乐迷,常在山间吹管子,那悠扬的调子让小王立平着了迷。他自己也爱瞎琢磨曲子,有时吹着吹着就感动得掉泪。这份对音乐的痴迷,成了他一生的底色。

13岁的他考进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学钢琴,跟盛中国、殷承宗这些后来的大牛是同学。每天泡在琴房,琴键敲得叮咚响,青春就这么跟音乐混一块儿了。1960年,他转到作曲系,正式钻研怎么把脑子里的旋律变成谱子。1965年毕业后,赶上社会动荡,1968年被下放到天津劳动,直到1973年才进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开始干正儿八经的作曲活儿。

1979年,他调到北京电影乐团,迎来了事业的春天。那年,他给纪录片《哈尔滨的夏天》写了《太阳岛上》,歌儿一出街,火得不行,全国人民都哼上了。他还亲自找歌手郑绪岚试唱,俩人一拍即合,这首歌让他名字响遍大江南北。1980年,他在火车上写出《戴手铐的旅客》的《驼铃》,车轮哐当哐当的节奏愣是变成了灵感。到了1981年,他又接连搞定《大海在呼唤》和《少林寺》的配乐,每首都成了那个年代的回忆杀。

《少林寺》筹拍,导演张鑫炎想让音乐带点河南味儿,毕竟少林寺就在河南嵩山脚下。制片方拍板:曲子得融入“豫剧”特色,接地气,还得有点文化味儿。张鑫炎在河南跑了一圈,豫剧老艺人王基笑推荐了王立平,说这小伙子靠谱,能干大事。 张鑫炎赶紧给王立平打电话,说歌词有了,但时间紧得要命。王立平二话不说接下活儿,回家翻出歌词一看,觉得跟电影的调调不太搭。他索性自己动手改歌词,两天憋出《牧羊曲》的初稿,还顺手谱了曲。这版曲子加了豫剧和二夹弦的味儿,旋律里透着河南乡间的风,挺有那股子山野气息。

剧组听完觉得不错,挺满意。为了保险,还找来几个河南老乡试听。老乡们听后乐呵呵地说“中中中”,意思是“行,挺好”。剧组上下都觉得这事儿稳了,准备直接用这版。

可王立平却不干了。他拿着曲谱,眉头拧成疙瘩,说这曲子不行,得重写。剧组有点懵:河南人都说好了,你咋还不满意呢?他解释说,电影讲的是古代故事,那时候豫剧、二夹弦压根儿没影儿,硬塞进去不地道,感觉不伦不类。再说了,电影要在香港上映,香港观众听不懂豫剧,曲子传不出去咋办?张鑫炎听完沉吟了一会儿,虽然时间紧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他还是信了王立平的判断,同意让他再搞一版。

王立平回家后就把自己关起来,啥也不干,就琢磨这首曲子。他坐在钢琴前,手指在琴键上摸索,想着嵩山脚下的牧羊女,清晨的雾气,羊群的叫声。他把豫剧元素全扔了,换成更简单、清新的调子,既有山野的灵气,又不绑在某个地方。几天后,新版《牧羊曲》出炉,旋律干净得像山间的风。他找来郑绪岚试唱,她一开口,那句“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直接把人拉进电影的意境。

1982年,《少林寺》上映,票房炸了,破了当时的纪录。《牧羊曲》跟着火遍全国,大街小巷都在哼。香港观众也爱听,压根儿不用担心“听不懂”。王立平这波操作,不仅让曲子贴合了电影,还让它飞出了地域限制,成了老少皆宜的经典。

《少林寺》之后,王立平的名气更大了。1982年,他又给《大海在呼唤》写了《大海啊故乡》,站在海边听浪花拍岸,灵感哗哗来。同年,他接下《红楼梦》电视剧的音乐活儿,这成了他事业的高光时刻。

给《红楼梦》写曲子,他整整熬了四年半。每天捧着原著看,书页都翻烂了,就想让每个音符都跟书里的情绪对上号。《葬花吟》写了整整一年九个月,反复改到自己都快崩溃。写完《分骨肉》那天,他眼泪止不住地流,像是把四年的心血都倒出来了。这四年,他把自己逼到极限,也把音乐推到了极致。

1987年,《红楼梦》播出,13首曲子像《枉凝眉》《葬花吟》直接成了神作,跟剧情贴得严丝合缝,观众听着听着就哭了。这些歌不光是电视剧的配乐,单独拿出来也成了传唱的经典。王立平用音乐把《红楼梦》的魂儿给勾出来了,谁听了都得服。

王立平不光会写曲子,还为音乐人争取权益。1984年,他当上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书记处书记,牵头搞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让音乐人的劳动有个保障。他还喜欢摄影和书法,拍的照片拿过奖,写的字也透着一股沉稳劲儿。2018年,他在国家图书馆讲《红楼梦》的创作,2021年主编《百年乐府》,把中国近现代的歌儿整理了一遍,干的都是文化传承的大事儿。

评论列表

大中消息
大中消息 1
2025-07-04 08:10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