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26年秋天,北京孔德学校的体育课上,一个结实的少年正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钱

1926年秋天,北京孔德学校的体育课上,一个结实的少年正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钱老三真厉害!”同学们围观起哄,“三强!三强!”这个绰号很快传到了语言学家钱玄同耳中。 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听后不仅没生气,反而眼前一亮:“三强好啊!德智体三方面都要强。”就这样,钱秉穹改名钱三强,一个影响中国命运的名字就此诞生。 谁能想到,这个在胡同里长大的北京孩子,会在20年后成为让世界震惊的科学家,1936年从清华物理系毕业时,他的近代物理和光学都考了98分,导师吴有训惊叹:“这孩子有天赋。” 次年,23岁的钱三强踏上赴法求学路,在巴黎居里实验室,他每天工作12小时,与那些昂贵精密的仪器为伴。1946年,一个普通的周三下午,他和妻子何泽慧正在观察铀核裂变实验,云雾室里突然出现了三条径迹。 “不对,教科书上说只有两条。”钱三强盯着显微镜,连续观察了三天三夜,确认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现象。这一发现震惊了国际物理学界,《自然》杂志专门刊发论文,西方媒体称他们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在法国的11年,钱三强本可以享受优渥的研究条件和生活,但1948年春天,他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回国。朋友们都不理解,“新中国还没成立,回去能做什么?” 钱三强的回答很简单:“祖国需要我们。”他变卖了在巴黎的全部家当,买成科研仪器,抱着刚满月的女儿,一家人挤在货轮三等舱里颠簸了一个月才回到上海。 1949年5月,北平刚解放不久,钱三强就骑着自行车满城转悠,不是游览风景,而是淘宝贝。东单旧货市场的真空泵,前门大栅栏的示波器,甚至连报废的X光机都被他收了回来。 同事们开玩笑:“钱所长,您这是在搞废品回收吗?”钱三强认真地说:“别小看这些'破烂',都是我们搞原子能的宝贝。”就这样,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在一堆“洋垃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1955年1月15日,中南海丰泽园,钱三强提着一个小皮箱走进会议室,里面装着几块铀矿石和一台盖革计数器。当他把仪器靠近矿石时,“咔咔咔”的响声立刻充满了房间。 毛主席饶有兴致地问:“这个小东西能造出原子弹?”钱三强点头:“有了它,我们就能造出比美国更先进的原子弹。”就在这一天,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正式启动。 接下来的9年,是钱三强人生最紧张也最光荣的9年,青海221厂的戈壁滩上,零下30度的严寒中,他和年轻的技术员一起调试设备。新疆罗布泊的试验场里,漫天黄沙中,他用身体为仪器挡风。 最困难的时候是1959年,苏联专家突然全部撤走,带走了全部技术资料,还留下一句话:“没有我们,你们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钱三强当时只说了一句:“我们自己干!”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罗布泊传来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指挥部里欢声雷动,51岁的钱三强却躲到帐篷角落里哭了。不是委屈,是激动,是骄傲,是对那些质疑声的最好回答。 从法国居里实验室到罗布泊试验场,从一个绰号到一个传奇,钱三强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三强”:意志强、能力强、品格强。当年胡同里那个做引体向上的少年,最终真的成了让中国强起来的英雄。 1992年6月,病床上的钱三强坚持要看最新的《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当读到快中子反应堆取得新突破时,这位78岁的老人用颤抖的手写下最后一句话:“继续努力,让中国永远强下去!” 从一个胡同少年的绰号开始,到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钱三强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个“三强”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代代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坐标。   信源: 《钱三强传》(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钱三强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中国核工业档案馆(1948年归国科学家物资清单、221厂工作日志)、中央档案馆(1955年中南海会议记录)、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外籍学者名录(1948年)、新华社《“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专题报道(2009年)、央视《国家记忆》栏目(2016年播出钱三强相关影像)、《光明日报》1992年7月3日讣告、英国《自然》杂志1947年刊载的铀核三分裂论文、《中国科学院院刊》(1988年钱三强科学贡献综述)、《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成绩单》(校史档案)[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