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死后王允为什么要陷害蔡邕? 咱们先来看看蔡邕和王允各自的经历。 蔡邕那可是个传奇人物,他早年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被征召为郎中,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后来又迁任议郎,还参与刻印了熹平石经。 不过,他为人正直,因直言进谏得罪了宦官,被诬陷后流放朔方。 好不容易逃过一劫,又在江南避难长达十二年之久。 董卓掌权后,听闻蔡邕的大名,强行征召他入朝为官。 蔡邕一开始还称病不肯去,可董卓大怒,扬言要灭他三族,无奈之下,蔡邕只能前往。 没想到,董卓对他极为看重,一见面就转怒为喜,任命他为代祭酒,而且短短时间内连升三级,让他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等职,三天之内遍历三台,之后又升任巴郡太守,留任侍中,拜左中郎将,还封了高阳乡侯。 虽说董卓是个残暴的权臣,但对蔡邕确实是厚待有加。 再看王允,他同样也是一位忠于汉室的臣子。 王允一直对宦官干政深恶痛绝,为此也遭受了不少迫害,被迫逃亡。 后来董卓掌权,王允表面上迎合董卓,实际上一直在暗中筹划如何除掉这个乱臣贼子。 他利用貂蝉施展连环计,成功离间了吕布和董卓,最终借吕布之手杀掉了董卓,为朝廷立下了大功。 按道理说,蔡邕和王允都曾为反对宦官干政而努力过,也都在董卓当权时委曲求全,他们应该有共同语言才对。 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据史料记载,董卓被杀后,蔡邕与王允偶然说起董卓,蔡邕竟为之悲伤叹息。 王允当时就勃然大怒,厉声斥责蔡邕,还断然下令将他收押治罪。 这一幕实在让人费解,蔡邕不过是叹息了一声,为何王允反应如此激烈呢? 有一种说法是,王允心胸狭隘,嫉妒蔡邕的才华。 蔡邕在文坛那可是超级大师,他的文章、名气都远超王允。 王允虽然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才能,成功除掉了董卓,但在文学方面,他和蔡邕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每次与蔡邕辩论交锋,王允都被驳得理屈词穷。 这种落差感让王允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今他大权在握,看到蔡邕在自己面前还一副怀念董卓的样子,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便想借机除掉蔡邕,以解心头之恨。 就像历史上很多文人相轻的例子一样,王允也没能免俗。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王允担心蔡邕会像司马迁一样,把自己的一些不光彩事迹写进史书里。 蔡邕当时的工作类似于史官,负责编纂历史。 王允深知自己为了除掉董卓,使用了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比如美人计。 他害怕这些事情被蔡邕如实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影响自己的声誉。 而且当时国势衰微,幼主在位,王允担心蔡邕会利用手中的笔对自己和朝廷进行非议,所以想先下手为强,除掉蔡邕这个 “隐患”。 他自己也说过:“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王允对蔡邕写史这件事是多么忌惮。 此外,王允可能还想通过杀蔡邕来震慑董卓的余党。 董卓虽然死了,但他的势力还在。 王允杀掉蔡邕,就是想让那些曾经追随董卓的人知道,就算是与董卓有一点牵连,都不会有好下场,以此来巩固自己在诛杀董卓之后的政治地位。 蔡邕得知自己性命不保后,也曾上表服罪,乞求 “黥首刖足”,也就是在脸上刺字、砍掉双脚,只求能留下一条命,继续完成汉史的编纂。 很多士大夫也纷纷为他求情,太尉马日磾就对王允说:“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而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可王允根本不听,坚决要杀掉蔡邕。 可惜一代才子蔡邕,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劫,死在了王允的手中。 而王允在杀掉蔡邕后,也并没有得到好下场。 两个月后,董卓旧部在贾诩的建议下攻陷长安,王允被处死。 这一段历史,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