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凌晨,中越边境炮火骤起。55军163师487团5连刚刚失去两位连长,团部紧急决定让政治部的审俘干事周元生临时接任。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有些匆忙。周元生是广东人,会说瑶话,与越南语相近,战前多次请缨上前线。但从政工岗位直接到一线指挥作战,谁心里都没底。 2月20日,周元生赶到5连阵地,眼前的景象比想象更残酷:到处是未爆弹,越军狙击手藏在408高地的工事里,随时可能开火。连队士气低落,两位连长的牺牲让大家心情沉重。 “跟我上,听指挥,活着回家。”周元生对全连说了这三句话。简单直接,没有豪言壮语,却让战士们感受到新连长的沉稳。 探某地区由7个高地组成,越军利用山体溶洞构筑暗堡,部分工事用水泥加固。机枪火力可以覆盖整个山坡,普通炮火很难摧毁这些隐蔽工事。 2月22日夜,周元生带着侦察小组摸到前沿观察。他们趴在距离越军阵地不到50米的地方,仔细观察敌人的火力配置。几个小时的观察后,周元生发现越军机枪阵地存在射击死角。 “用82无后坐力炮打右侧暗堡,60迫击炮封住左翼,我带突击队从正面冲。”次日战斗中,这个简单直接的战术奏效了,5连一举拿下两个前沿阵地。 真正的硬仗在郭注山这个被称为“铁钉子”的主峰布设着三层环形防御工事,越军火力点相互掩护,任何一个方向的攻击都会遭到交叉射击。 3月1日总攻前,周元生想出一个办法:先派3人小组佯攻,诱使越军机枪开火暴露位置,再用82无后坐力炮精准打击。战士们给这个战术起名叫“炮火钓鱼”。 这一招确实管用,越军以为解放军要发起冲锋,机枪手纷纷开火,结果暴露了隐蔽火力点的准确位置。随后的炮火覆盖摧毁了大部分越军工事。 战斗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3月3日,翻译黄泽南押解一名女通讯兵时,提议对俘虏严厉审讯。周元生立即制止:“《日内瓦公约》不是摆设,必须按规定对待战俘”。 这件事在连队传开后,大家对新连长更加佩服。作战勇敢是一回事,但能在战场上坚持原则又是另一回事。后来统计显示,5连救治的6名越军伤俘全部存活。 战斗持续到3月中旬,5连先后攻克7个高地。最终统计,全连歼敌87人,自身牺牲9人,这个伤亡比在参战部队中表现突出。 时任487团参谋长的张万年在战后总结中高度评价了5连的战术创新,“炮火钓鱼”战术后来被其他部队学习借鉴,写入了作战教材。 谅山战役结束后,163师师长边贵祥在庆功会上特别表扬了5连。“从政工干部到作战连长,周元生用20多天证明了自己”。 5连战后被授予“探某攻坚英雄连”称号,周元生本人也获得三等功,但他更看重的是全连战士的平安归来。 如今在广西凭祥的法卡山烈士陵园,还能找到5连牺牲战士的墓碑。每年清明,都有老兵专程来祭奠。当年的翻译黄泽南后来成为侨联干部,每次提起周连长都说:“他教会我们真正的军人既要敢打必胜,更要守住做人底线”。 这场战役已经过去45年,但周元生和5连的故事依然被人传颂。不是因为他们的战功有多显赫,而是因为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他们展现出的不仅是军人的勇敢,更是文明的力量。 从政工干部到铁血连长,周元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临危受命。在生死考验面前,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口号多响亮,而在于能否带领部下完成任务并安全回家。 解放军出版社《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战例选编》 《解放军报》1980年4月12日刊《探某高地攻坚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