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王朔在国内呆不下去了,他跑到美国,住在朋友沈群家里躲债,突然被一个神秘的电话吓到了。
王朔,1958年生在南京,满族人,祖籍辽宁岫岩。小时候跟着爹妈搬到北京,住军区大院,家里老爸是军官教员,老妈是医生。他从小混在胡同和大院里,耳濡目染的就是街头巷尾的热闹劲儿。北京那地儿,市井味儿浓,他打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琢磨人情世故,这对他后来的写作影响老大了。
1976年,他从北京四十四中毕业,没考大学,直接去了海军,在山东即墨当新兵。那地方风大天冷,他咬着牙熬过来了,晚上还拿笔写点东西。1978年,他在海军消磁船上干卫生员,顺手写了第一篇小说《等待》,投给《解放军文艺》发了。那时候他就有点感觉,写东西可能是条路。
1980年复员回北京,他先在医药公司上班,天天推着药车跑仓库,干得烦了。1983年,他辞职试着做生意,摆摊卖杂货,结果赔得一塌糊涂。生意不成,他一咬牙,专心写小说。1984年,《空中小姐》登上《当代》杂志,讲普通人生活,语气幽默接地气,读者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后来几年,他接连写了《浮出海面》《顽主》,1988年《顽主》还被拍成电影。他跟导演聊剧本时,烟不离手,说话直来直去。1990年,他掺和电视剧《渴望》,那剧火得不行,家家户户都看。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又成了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他忙着看演员表演,挺得意。1992年,《王朔文集》四卷本出来,他算是彻底在文坛站稳了脚跟。那会儿,他的书被叫“痞子文学”,听着糙,但特有味儿。 他这人嘴硬,爱怼人,公开场合也不怕得罪谁。文化圈里有人看他不顺眼,他也不在乎,手指敲桌子就开骂。这性格,注定他不消停。
1990年代中期,王朔日子不好过了。他写书拍戏赚了点钱,可花得也多,据说欠了一屁股债,债主三天两头找上门,搞得他没法安心写东西。那时候,他跟文化圈的人结了不少梁子,作品里的调侃和讽刺,让一些人觉得刺耳,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
1996年,他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是姜文。这片子挺牛,可拍完后,他跟姜文闹掰了,具体咋回事儿,外人猜不透,反正关系僵了。他那阵子债务缠身,圈里争议又多,日子过得一团糟。国内这环境,他实在待不下去了,索性收拾东西跑美国,想躲躲风头,喘口气。
1997年,王朔在美国住沈群家。沈群是老朋友,家在小镇上,挺安静。他本想着清静几天,把国内的烦心事扔一边。结果有一天早上,电话响了,对方是个女的,用英语说自己是克林顿的秘书,要约王朔第二天早上9点见面,还说这是特例,总统一般得提前24小时预约。沈群接完电话,激动得不行,觉得这事儿靠谱,劝王朔赶紧答应。王朔却犯嘀咕,一个写小说的,总统找他干嘛?他觉得不对劲,没搭理。
沈群还不死心,又问能不能留个联系方式,对方说可以,但得一小时内答复,不然约见取消。就在这时候,有人敲门,自称是刚打电话的秘书。王朔吓了一跳,以为债主追到美国来了。结果门一开,是姜文。这家伙搞了个恶作剧,先找人打电话装总统秘书,又跑来敲门逗他。王朔气得不行,但也拿这老友没办法。这事儿后来成了笑谈,俩人关系铁得很。
王朔在美国没待太久,后来,他听说演员王子文被签约公司坑了,得赔40万违约金。他一听就急了,说一个小姑娘拍戏讨生活,咋能这么欺负人。他仗义,决定帮她打官司。
这官司不好打,对方公司硬得很,王朔忙着找律师、查资料,费了不少劲。结果虽然没全赢,但把赔偿金从40万压到10万。判决一出,他掏出10万现金,加上官司费用,直接帮王子文把事儿摆平了。王子文挺感动,说王朔像个靠山。他倒没当回事,说她也姓王,算半个家人,他就是看不惯仗势欺人的家伙。
这事儿传出去,有人瞎猜他跟王子文有啥关系,他直接怼回去,说别乱编,人家还得过日子。他的仗义,不少人都服气,徐静蕾就说过,他这人真有侠气。在美国的日子,神秘电话是笑话,可他帮人的事儿,却让人记住他不是只会写书。
王朔后来回了国,继续写东西,也参与影视。他的作品还是那味儿,糙中有细,带着北京胡同的烟火气。2000年后,他写了《看上去很美》,又被拍成电影。他这人,争议不少,有人说他痞,有人觉得他真性情。
他跟姜文后来也和好了,俩人合作过《让子弹飞》。他这辈子,起起落落,从军区大院的小孩,到文坛的刺头,再到美国的落魄客,最后还是靠自己站住了。仗义、直率、不服输,这就是王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