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这场戏,远没到谢幕的时候。相反,俄乌战场正进入一个更加复杂、更高烈度的新阶段——

这场戏,远没到谢幕的时候。相反,俄乌战场正进入一个更加复杂、更高烈度的新阶段——火炮回归主角位、朝鲜意外上场,俄军“打得更像俄军”,而乌军,“快扛不住了”。 要说最近战局最大变化,不是又占了哪个村庄,而是“炮火密度”。一句话讲清楚:乌军阵地正在被“巨炮海啸”吞没,防空没用,步兵根本抬不起头。 怎么会这样?因为朝鲜来了,而且不是“象征性”参战,而是实打实整建制派炮兵旅上了前线,百门“神剑”火箭炮、170mm自走炮铺满顿涅茨克和扎波罗热战线,火力密度硬是比去年多了七成。这不是小打小闹,这是硬生生拿苏式“钢铁洪流”理念,往21世纪新战场上砸。 要知道,乌军最怕的,从来不是打不过,而是“打不动”。西方给的精确制导火箭炮,不缺脑子,缺的是“手速”和“火量”。打一发要等指令,装填靠人工,命中还要靠天气。 朝鲜给俄军的这套,不讲武德,讲的是“淹没你”,不是“刺中你”。而且有个很要命的细节——这些巨炮背后,是无人机引导。 这玩意儿才是杀器。乌军以为自己防的是伊斯坎德尔,结果真正致命的,是这密密麻麻一波又一波,廉价但高效的齐射火箭炮。说难听点,乌军现在是“高科技打不过人家低科技的密集火力”,这才是绝望的地方。 更让人惊讶的,是俄军的“节奏感”。过去三年,俄军最被人诟病的就是推进慢、调度乱,前线士兵永远在等命令。 可自从2025年初,俄方把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第76空降师、第41摩步师、第106空降师扔上战场,节奏变了。 不是慢慢磨,而是先一通巨炮轰成白地,再机降空降、穿插推进,一路往第聂伯罗杀。 这才叫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双打”——朝鲜炮兵负责打开局部空间,俄精锐打穿防线,拿地推进。 乌军这边就跟守着一个沙盘,被人一层一层剥皮,还没法拼命反击。 为啥?因为补给线、弹药库、临时指挥点都已经在朝鲜巨炮覆盖范围内了,指挥官一换位置就被炸,兵还没部署完,位置就被无人机标记,下一秒火雨就来了。 这背后其实牵出了一个很大的战略变化:俄乌战场已经不再是乌克兰 vs 俄罗斯,而是在向亚欧大陆“军事协作平台”演变。 朝鲜这次不是“送点炮弹”,而是直接“下场参演”,军队带技术、带系统、带理念一起到位。这不是支援,这是“武器换打法,战术送上门”。而俄军也很快学会朝鲜那套“饱和覆盖+无人引导”的打法,甚至连弹药调度、快速装填都开始部分自动化。 注意啊,这对欧洲是个系统性挑战。G7峰会上,美方直接点名说“朝鲜火炮改变东欧安全格局”,这话翻译一下就是:我们西方的常规军力、弹药生产线、防御策略,全都要重算一遍。 北约的军官不是看不出来这一点,他们清楚——现在的俄乌战场是个“实弹试验场”。如果俄朝合作模式在战场上打出结果,那以后中东、东亚、甚至非洲都可能看到“类似组合”。到那时,西方所谓“联合作战体系”,可能真得掉队了。 乌克兰怎么办?说白了现在只能打时间差。西方支援的雷达、电子战系统还在路上,弹药一轮比一轮紧。而俄军这边,朝鲜的“补给不看成本”,用的就是几十年存的库存+新造的海量库存,对“成本-效率比”根本不敏感,目的就是赢。 这就导致乌军现在战略思路开始变形,从“抵抗到底”转向“求稳保线”,大量采用“机动防御”,甚至开始提前放弃部分据点,把兵力保存下来等西方新武器。但问题是,俄朝的“混合火力打法”是针对这种战术来的——你敢动?我就测你轨迹、掐你节点、追你补给线。 这种打法,对乌军是“慢性削弱”。不爆点、不大规模穿插,但天天出事、夜夜炸营。你防不住,也没得选。 所以,2025年夏天,乌克兰已经不再是“战术博弈”的战场,它变成了战略模型的测试场,未来战争怎么打?谁能快速协同?哪个系统能耐打、耐压、低成本高强度?都在这里试,试完了就是“下一场更大的战争怎么打”的教科书。 结语就一句:乌克兰,还能撑多久?这不是问泽连斯基,而是问西方补给线的良心。 因为对俄军和朝鲜炮兵来说,他们已经在用一种“新冷战的火力语言”,清清楚楚地对世界喊话:下一场战争,我们不讲道理,只讲打穿。

评论列表

大楚
大楚 2
2025-07-03 13:09
没睡醒?就开始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