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简单来说,就是40万国军把3万人的红军包围在了一条河附近,结果来来回回跑了4次,愣是把40万人给活活跑散了。 当时红军一路往西撤退,刚经历湘江一战就伤筋动骨,三万多残兵困在赤水河这个逼仄地带,身后是几十万追兵追着,随时有覆灭风险。 蒋介石抓住机会,把各地的主力调集到赤水河周边,部署得密不透风,意图一波围死,让红军不能逃出贵州一步。 就在外界觉得大势已去的时候,红军在遵义召开了那场转折性的会议。 毛主席主张不再死守一地,不跟敌人硬碰硬,而是让部队灵活穿插,利用敌人行动慢的弱点,用脚步和脑子撕开包围圈。 思路一变,第一步红军就没往北突,而是当天掉头渡过赤水河,硬是从国军兵力空虚的西边杀了出去,国军还一头扎在东边堵出口,这一下让整个包围阵脚乱套。 国军开始慌乱调兵向西追击,速度一下慢下来。 这时红军瞅准机会,又从二郎滩和太平渡附近杀了个回马枪,重新回到东岸,黔北守军稀薄,红军顺势拿下遵义,抢到物资,士气也跟着提上来了。 主力敌军一个趟空,损失了机会,红军并不恋战,继续制造假象。 第三次渡河是在茅台一带,做出要北渡长江的样子,把国军调到北线,实际红军主力却按兵不动,让对方自己在山沟沟里忙乱折腾。 当国军再次把人力布在北边,红军突然第四次渡河,方向直指贵阳。 贵阳对蒋介石来说相当于前线指挥部,这回可捅了马蜂窝,为了不让红军攻进老巢,滇军只能从云南紧急回防,包围圈出现缺口。 红军趁势掉头冲向金沙江最薄弱的地段成功越过防线,彻底拉开和追兵的距离。 这时候国民党即使有再多的人马也只能望江兴叹,前后折腾了几个月,国军还是落了空。 这几轮穿插下来,核心原因还得归结到战术思路上。 过去硬拼换不来出路,毛主席指挥下,红军靠调动、佯动和快速机动,让几十万敌兵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泥牛入海”,全都跑得头晕眼花。 三万红军能撑下来,除了智慧,靠的就是全体将士服从战令和那股不认输的劲头。 缺吃少穿也没有乱队,来回几次急行军都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跑出来的。 对红军来说,这次战役是转折点。 士气从谷底回升,队伍有了信心,更有了主心骨,接下来长征路再苦也知道该怎么走。 反观国军这边,优势兵力变成了拖累,地方军阀推三阻四,整体指挥混乱,士气也被消耗光,四渡赤水后包围红军的信心大打折扣。 后来红军成功北上落脚陕北,开创根据地。 其实四渡赤水不是拼装备,也不是靠天气,而是用脑子和团结,打出了中国军人团结求生的一个活例。 这场仗到现在都让很多人感慨,外国的西点军校还把这场教科技战役编入教材,并称这是世界战争指挥史上的奇迹! 信源:回顾四渡赤水,一场力挽狂澜的军事奇迹→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