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妄称中国陆港逾130家公司公开对俄销售装备组件】 7月2日,《纽约时报》发文称,美国未实施新制裁使俄罗斯得以补充军费预算。文章称,特朗普今年未对俄罗斯实施任何新限制措施,实际上让莫斯科方面有机会积累其在乌克兰战争所需的资金和物资。 贸易和公司报告显示,此举导致俄罗斯能够通过新的空壳公司转移资金和战争关键组件,包括计算机芯片和军事装备。 该媒体分析贸易记录、在线清单及企业文件后,发现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逾130家公司公开向俄罗斯销售此类组件,这些公司均未被列入制裁名单。 1. 制裁政策松动的影响 特朗普政府未新增任何对俄制裁,且部分放宽了现有限制(如允许特定公司向俄转移资金和关键技术),导致俄罗斯得以通过新成立的影子公司(如香港GST Limited、新加坡ChipsX等)进口军用芯片、无人机零部件等禁运物资。 - 对比数据:拜登任内平均每月新增170项对俄制裁(总计超6200项),而特朗普上任后制裁行动近乎停滞。 2. 第三国规避制裁的网络 《纽约时报》调查证实,超过130家中港企业仍在向俄出售受限芯片(例如用于Kh-101巡航导弹的型号),这些公司通过快速注册、更换名称等方式规避监管。例如,香港GST Limited:成立仅9个月,与4家关联企业(如新加坡ChipsX、中国Carbon Fiber Global)构成供应链网络,向俄提供军用级芯片。美方未将这些公司列入制裁清单,削弱了现有措施的效力。 3. 特朗普政府的矛盾立场 表面强硬:6月29日,特朗普通过参议员格雷厄姆表态支持对“购买俄油的国家加征500%关税”的法案,矛头直指中国、印度。 实际放水:7月1日,美财政部悄然延长13家俄主要银行的交易许可(原拜登制裁令),变相维持俄金融通道畅通。应匈牙利要求,美国解除对俄参与匈牙利核电站建设的制裁。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称格雷厄姆等政客为“根深蒂固的恐俄分子”,并质疑制裁对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实际作用。 美国多次以“涉俄贸易”为由制裁中国企业(如2025年1月将32家中企列入SDN清单),但此次对130余家活跃供应商的放任态度,暴露其制裁执行力度的双重标准。 **结论** 当前美国对俄制裁政策呈现显著的“言辞强硬、行动软弱”特征:一方面放行关键技术流入俄罗斯,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威胁施压第三国。这种矛盾策略印证了《纽约时报》“制裁失效”的核心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