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不结尾款早已臭名昭著,这次他们竟然再次耍小聪明,自己却把自己给坑惨,若执迷不悟将损失近100亿美元。 印度人在商业交易中拖欠尾款的行为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从国际大企业到中国小商家,不少都吃过他们的苦头。 就说最近那个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总造价129亿美元,原本计划用三台盾构机挖海底隧道,结果因为印度长期拖欠合同尾款,设备被扣在中国运不出去,项目一拖再拖,现在都停在原地动不了。 这三台盾构机其实是德国公司在中国广州生产的,印度本想占点便宜,先拿货后付款,没想到中方根本不惯着,直接按合同办事,不给钱就不放行。 更倒霉的是,2024年11月中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政策,盾构机核心部件涉及稀土材料,就算印度现在想付钱,也得先通过复杂的审批流程,可他们到现在都没把证明文件准备好,只能干着急。 其实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操作,印度可不是第一次用了。 2008年上海电气接了印度莎圣电站的设备订单,合同金额13.11亿美元,结果设备按时按质交付后,印度却拖着不给尾款,上海电气申请仲裁胜诉了,钱还是要不回来,印度法院能拖你十年八年。 还有保变电气,在印度辛辛苦苦干了十多年,又是建生产线又是培训工程师,结果印度政府先是卡着增资扩产的审批,然后把政府采购订单转向本土企业,最后还让保变电气以不到投资额一半的价格把公司卖给了印度企业,好好一个项目就这么打水漂了。 印度人总觉得自己耍点小聪明能占到便宜,可实际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单看那个高铁项目,盾构机运不进去,隧道挖不了,整个工程进度还不到10%,印度国内民众意见很大,政府的面子也挂不住。 而且他们这么一闹,国际上的信誉也没了,以后谁还敢跟他们合作? 比亚迪想在印度建1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工厂,被以安全问题和规则不允许为由拒绝了,还收到了天价罚单;中钢集团援建塔塔集团的高炉项目刚完工,技术团队就被挖走了,还在东南亚市场遭遇价格战。 这些例子都说明,印度的小聪明不仅让外国企业损失惨重,也让自己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 而且印度的商业环境也让人头疼,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印度合同执行效率全球排名第163位,一个合同纠纷往往要拖上四五年才能解决,法院里积压的案件更是多不胜数,光税务相关的未偿欠款就接近530亿美元,其中70%都在打官司。 外国企业就算赢了官司,也很难拿到钱,像沃达丰和凯恩能源,都是打了十多年的官司才勉强拿回一点赔偿。这种情况下,哪个企业还愿意在印度投资?2024年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从2020年的15.4% 滑到了14.3%,“印度制造”的口号喊得再响,没有外资支持也很难实现。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印度一边想着成为“世界工厂”,一边又用各种政策排挤外资。 他们提高制造业上游产品的关税,强制要求外资通过合资模式进入,还逼着人家转让技术,等本土企业学会了技术,就用税收、审批这些手段把外资赶走。 这种“市场换技术,技术到手就赶人”的套路,让很多企业寒了心。美国苹果公司在印度的工厂只能做做组装,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生产根本不让碰;特斯拉也因为高额关税和繁琐的政策,迟迟打不开印度市场。 印度的这些做法,短期内可能能保护一下本土企业,但从长远来看,只会让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越来越边缘化。 现在全球供应链都在多元化布局,企业都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印度要是一直这么折腾,以后别说吸引外资了,就连现有的合作项目都可能保不住。 就像DHL在2025年的报告里说的,供应链分散到不同地区、选择多个供应商已经成了主流,印度要是再执迷不悟,损失的可就不止是几个项目的钱了,说不定真的会像有人说的那样,因为信誉问题损失近100亿美元,到那时候,再后悔可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