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姜昆在国外偶遇已经出家的李娜,出于好奇,姜昆问她:“你到底为什么出家?”令他万万没想到,李娜说了一句话,让自己愣在原地半天没想明白。 2000年,美国某座宁静的寺庙里,一场极其偶然的邂逅让人记忆深刻,一边是相声界的代表人物姜昆,远赴海外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另一边,是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歌坛天后李娜,剃发披袈裟,静坐于清寂之所,两人原本生活轨迹毫无交集,却在异国他乡意外重逢。 面对眼前这位昔日舞台上的“天籁之音”,姜昆诧异难掩,他忍不住问了一句,“你到底为什么出家?”李娜抬眼,平静地说,“我没有出家,我只是回家。” 这句话,让姜昆愣在原地半天没回过神,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才会让一个站在万众瞩目巅峰的歌手,甘愿舍弃荣华、割断尘缘,只为一方清净?李娜的背后,藏着一段比她的嗓音更动人的故事。 李娜,原名牛志红,1963年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拉扯两个女儿,她从小懂事,家里再苦,也从不喊累。 5岁丧父的打击没能压垮她,反倒让她更早学会了担当,13岁那年,她考入河南戏曲学校,学习豫剧,那时候,戏曲还未完全式微,李娜每天清晨五点起床练功,嗓子沙哑了就喝盐水,坚持不懈。 随着时代转型,戏曲逐渐失去了市场,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转型,她去了深圳,边打工边学习流行唱法,又一头扎进北京,成了“北漂”,那时候的北京,不像今天这样时尚繁华,住地下室、吃泡面,是她的日常。 她的转机,来自一场歌唱比赛,“如意杯”通俗歌手大赛,她凭借一首《苦篱笆》,一举夺冠。 随后,她的歌声响遍荧屏,《渴望》的《好人一生平安》,《篱笆·女人·狗》的插曲,《嫂子颂》,还有那首至今让人听来仍觉震撼的《青藏高原》。 李娜的音域横跨四个八度,业内称她“天使之声”,可谓实至名归,她是那个年代罕见的既有实力又有情感穿透力的歌手。 她曾在1997年赴港参加第七届《中国风》,演出突发停电,她临危不惧,在黑暗中清唱《青藏高原》,震撼全场,那一刻,她不是歌手,而是声音的化身。 可就是这样一位被万人追捧的巨星,在1997年,突然宣布剃度出家,法号“昌圣”,在山西五台山普华寺礼佛修行,消息传出,全国哗然。 李娜出家的原因,并不是一句“看破红尘”那么简单,她经历了太多,身体和心灵都早已疲惫不堪,她曾坦言,演出频率高到夸张,几乎每天都在飞行,不是在舞台上就是在去舞台的路上。 嗓子哑了,打点滴上台;发烧了,带病演唱,她说,那个时候“喉咙就像刀割一样”,可她不能停,因为背后是团队、合约、赞助商,还有观众的期待。 可比起身体的疲惫,更让她痛苦的,是情感上的打击,李娜曾有过两段感情,起初都让她以为遇见了真爱,但结局却一样,她发现自己都是“第三者”。 对方早有家庭,而她却被蒙在鼓里,情感的欺骗让她对爱情失望透顶,也让她对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她开始逃避社交,封闭自己,连最亲近的朋友都难以靠近。 她也试图寻找出口,她练气功,希望调理身体、修养心性,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身体状况反而每况愈下。 直到一次偶然,朋友带她去湖南张家界的天门山散心,她住进山腰,远离世俗喧嚣,那里没有掌声,没有合约,只有青山绿水与鸟鸣虫语,她第一次感到真正的“安静”。 天门山之行,让她萌生了彻底隐退的念头,她在那里建了一间“李娜小屋”,山林环绕,清净自在,但她最终也放下了这座小屋,将其捐出,转身投入佛门。 1997年5月,农历四月初八,恰逢佛诞日,李娜在五台山普华寺正式剃度,她没有对外宣布,也没有办告别演出,她就这样静悄悄地,离开了舞台。 出家后的李娜,并未如愿清净,不少记者和歌迷蜂拥而至,打扰了她的修行,最终她选择离开五台山,远赴美国,在洛杉矶附近的一座寺庙继续清修。 她的母亲郝淑英老人,起初极力反对,她千里迢迢赶到美国,想劝女儿回头,但看到李娜眉眼间的宁静与安详,最终选择留下陪伴,母亲至今仍在寺庙里,与她相依为命,已近三十载。 李娜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一早诵经,打坐,寺庙里有农活就做农活,寺外有活动就协助处理,她从不接受采访,也拒绝复出,有人愿意出高价请她再唱一曲《青藏高原》,她只微笑摇头。 2022年,有人偶遇她,她身穿灰色袈裟,脸色红润,眼神清澈,神态安宁,那一刻,没人再质疑她的选择。 那年在美国寺庙,姜昆问她为何出家,她说:“我没有出家,我只是回家。”这不是一句禅语,也不是诗意的回答,而是她对人生最朴素的认定,她并不是逃避,而是终于找到了,那个让她安心的所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