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二战中都是消灭日军,为什么美军很吃力,苏军却很轻松?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把大

二战中都是消灭日军,为什么美军很吃力,苏军却很轻松?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把大半财政预算砸在海军上,那时候他们觉得,要在太平洋称雄,得有支厉害的舰队,到 1941 年偷袭珍珠港时,日本海军已经攒下 10 艘航母,光是零式战斗机的航程和机动性,就把美军的 F4 野猫甩在后面。 太平洋战争刚开始,日军凭着海军优势,用损失 29 艘舰艇的代价,击沉了美军 142 艘战舰,整个西太平洋几乎成了他们的地盘。 可回头看日本陆军,简直像被遗忘的角落:当苏联在库尔斯克会战出动 8000 多辆坦克时,关东军手里只有 1200 多辆薄皮的 97 式战车,那主炮连苏军 T-34 坦克的装甲都打不穿。 更夸张的是步兵装备,日军一个中队才两三挺机枪,苏军一个师的波波沙冲锋枪数量,能顶他们 30 倍。 这种海陆发展的极端失衡,后来成了日军的致命伤 —— 海军在太平洋拼得凶,陆军却在远东跟不上时代。 1941 年珍珠港被偷袭时,美军其实没做好打仗的准备,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军队人数才 60 万,跟日军的 448 万差远了。 士兵手里的枪还是一战时期的春田步枪,性能连日军的三八大盖都比不过,坦克火炮很多也是老古董。 更要命的是,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美军士兵大多是新兵,没经历过实战,到了热带岛屿还水土不服,疟疾之类的热病闹得厉害。 就说硫磺岛战役吧,美军 6 万地面部队打 2 万多日军,狂轰滥炸之后登岛,结果被日军藏在 180 公里长的坑道里打伏击,整整 40 天伤亡 2 万多人,才拿下那个小岛。 反观 1945 年参战的苏军,那可都是从苏德战场下来的精锐老兵,当时苏联在远东集结了 150 万兵力,好多部队刚打完柏林,作战经验丰富得很。 更关键的是,他们还有东北抗联当向导,对东北的地形气候门儿清。再看对面的关东军,精锐早就调去太平洋战场了,剩下的大多是二三线部队,装备和训练都跟不上,有的防御工事还没修完,苏军就打过来了。 太平洋上的岛屿战,对美军来说就是个 "绞肉机",比如在冲绳战役中,40 万美军打 10 万日军,兵力占绝对优势,可日军依托地形修了密密麻麻的工事,美军打了 80 天才拿下来,伤亡 8 万多人。 那些热带岛屿不光地形复杂,气候也折磨人,美军好多士兵从没见过热带雨林,光适应环境就吃尽苦头,而且每个岛都得逐个攻克,推进速度特别慢。 但东北的平原地形就完全不一样了:苏军打关东军的时候,靠着 2300 多辆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在平原上一天能推进 80 公里。 他们用的大纵深作战战术,先是喀秋莎火箭炮一顿猛轰,然后坦克集群在飞机掩护下往前冲,日军那套 "步兵万岁冲锋" 的老办法,在这种立体化攻势面前根本不管用。更巧的是,苏军进攻的时候,日军还以为他们要到 1946 年才来,好多防御措施都没到位,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其实早在 1939 年的诺门坎战役,苏军就给日军上过一课。当时日军 7 万多人进攻蒙古,想威胁苏联远东地区,结果苏军 5 万多人靠着坦克和空军优势,把日军打得找不着北。 苏军的 T-34 坦克一冲上来,日军的薄皮战车就成了废铁,炮兵对轰也完全落了下风,最后日军伤亡 1 万多人,只能灰溜溜地和谈。这场仗让日本彻底死了 "北进" 的心,转而去东南亚折腾。 到了 1945 年的满洲战役,苏军更是把优势发挥到极致,150 万苏军对 70 万关东军,不光兵力占优,装备和战术都领先一大截。 短短 11 天,苏军就俘虏了 60 万日军,自己才伤亡 3 万多人,对比美军在硫磺岛、冲绳的惨状,苏军这种推进效率,完全体现了工业化战争和传统步兵战术的代际差距。 美军后来能在太平洋打赢,靠的是强大的工业产能,但问题是,美军在岛屿战里缺乏对应战术,只能靠兵力和火力硬拼,所以伤亡才那么大。 苏军就不一样了,他们不光装备好,战术思维也先进,大纵深作战理论讲究空地协同、装甲突击,这种立体化战术完全超越了日军的认知。 其实从这两方的战场上就能看出来,打仗从来不是光靠勇气就行的,战场上的胜败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工业、战术、环境、准备,缺了哪样都可能吃大亏。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