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中国原创经济学》书籍连载丨第一篇:“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

高连奎《中国原创经济学》书籍连载

第一篇“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

——基于GDP“生产法”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兼谈中国经济增长空间

摘要:平衡经济学是本人于2006年提出的一个原创经济学理论,“新三驾马车”理论是平衡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部分,“新三驾马车理论”是基于生产法的经济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增长=生产效率*交易效率*产品创新”,传统的三驾马车理论是基于需求侧的经济增长模型,是与GDP统计的“支出法”相对应的,而新三驾马车理论是基于供给侧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与GDP统计的“生产法”相对应的,依靠传统“三驾马车”拉动的经济增长是“加法式”增长,是依靠要素扩张式的经济增长,是边际递减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依靠“新三驾马车”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乘法式”增长,是基于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是边际递增的经济增长模式。根据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中国未来还有八倍的经济增长空间。

一、研究背景与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增速逐年下降的情况,中国人对经济的担忧也从对“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担忧转向了对“鲍莫尔病”的担忧,很多人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增速下降是正常情况,而“鲍莫尔病”也是很难克服的,但是在本人看来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依赖的经济模型出现了问题,而鲍尔默病并也并非不可克服,本文建议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应该由老三驾马车模型转型为新三驾马车模型。

新三驾马车是本人2006年在平衡经济学中提出的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

效率、交易效率和产品创新这三方面的改善,即“GDP=生产效率*交易效率*产品创新”,在新三驾马车GDP模型中,三个变量的改善都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这一点与高级宏观经济学中的索洛增长模型不谋而合,索洛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索洛还在其增长模型中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用以指代由技术进步导致的经济增长。

但是索洛也仅仅是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而并没有建立起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更深层次的逻辑模型,因此索洛模型也最终沦为了黑板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并没能真正地去指导决策,后来虽然阿罗、罗默、卢卡斯等人虽然又提出了内生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的原因追溯到了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提高,但也没有将这些因素与经济增长直接挂钩,或是挂钩的过于复杂,在现实中难以实践。

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最初来源于宏观经济学中GDP统计的“支出统计法”,这本来是一种GDP的统计方法,但由于其简单易用的特性,逐渐演变成了增长理论的一种。但这老三驾马车更多的是依赖生产要素的扩张,而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边际递减的,所以严重依赖老三驾马车的中国经济出现增速下滑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与GDP统计方法的对应关系

本文提出的新三驾马车理论主要着眼于生产效率、交易效率和产品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现有的“支出法GDP统计”是很难对应的,但是GDP统计方法并非只有一种,除了“支出法”外,还有另外两种方法,分别是生产法和收入法,比如美国GDP统计就更多地是采用收入法,而通过与后面两种GDP的统计方法的对照,我们则可以很容易发现新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意义,而且确切地说,新三驾马车是与一种与GDP的生产统计法完全对应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型。首先我们从“生产法”来看,从“生产法”的角度,一个国家可以生产出更多种类的产品,而且每种产品生产得更快,交易得更快,这个国家在单位时间创造出的生产总值就会更高,各个产品的生产值相加就是一个国家的GDP,而产品种类的丰富度就是由新三驾马车中的“产品创新”决定的,而产品生产地快慢就是由新三驾马车中的“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两驾马车决定的。因此新三驾马车理论与生产法是完全对应的。

新三驾马车理论虽然是基于生产法的GDP模型,是但从收入法的角度也可以非常容易解释新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不考虑产业链因素的情况下,收入最高的国家肯定是经济效率最高的国家,一个国家如果能创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效率,

就没有理由是一个低收入的国家,因此我们只要不断提高经济的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就可以让每个国民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经济增加值,同时他们的收入也就会更高,每个民众的收入加到一起就是这个国家的GDP,因此从收入法的角度也很容易解释新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凯恩斯的老三驾马车理论建立的是投资与收入之间模型,笔者的新三驾马车理论建立的实则是效率与收入之间的模型。

三、“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的指导作用

全世界都强调创新,但是客观地说创新并没有真正被纳入主流经济学,关键就是以前的学者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模型,比如熊彼特作为创新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一直是以异端经济学的名义被记载在经济思想史中,熊彼特的理论只能在经济学教材外口口相传,关键是他的理论是表述性的,没有经济模型。而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模型则完全不同,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可以很好地将创新与技术进步纳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当中,因为创新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促进交易效率的提高、还可以促进产品创新的提高,这三者的提高都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带来的创新,因此在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中创新是贯穿经济增长全过程的,而且任何经济政策制定者只要看到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模型,都会很自然想到去用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

当我们提出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模型后,国家制定经济增长政策的思路就会扩宽很多,我们制定经济增长政策时,不仅可以从传统的投资、消费、出口的视角出发,还可以从提升生产效率,交易效率和产品创新的视角出发,这三个变量任何一方面的提升都会导致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更接近经济增长本质,新三驾马车带来的经济增长是典型的由“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带来的经济增长,政策制定者可以直接针对这三个方面制定政策,非常的清晰明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制定鼓励自动化、人工智能的应用提升生产效率、我们可以通过提高交通效率、信息效率来提升交易效率,我们可以通过鼓励科研与创投促进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这些都是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新三驾马车与老三驾马车还有一个重要区别是一个“加法式”增长,一个是“乘法式”增长,三个增长要素之间是乘数关系,任何一个要素的倍增都可以带来经济总量的倍增。

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除了指导宏观经济增长之外,在微观经济分析上也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比如投资人看待一个项目是否具备投资的意义时,就可以看其对提升经济生产效率、交易效率和产品创新方面是否有意义,如果一个投资项目可以对其中之一有改善就是值得投资的,一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投资机会也就蕴藏在这三新三驾马车的改善之中。

就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来说,我们越来越重视实体经济,但是对互联网、金融等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肯定不足,但这些行业对提升经济的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则是非常有用的,其中电商互联网对提升市场经济的交易效率非常有用,比如以电商、外卖、共享交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都可以大大提升交易效率,都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金融作为虚拟经济对提升生产效率有很大作用,因为融资是生产的前提,提升融资效率与改善劳动生产率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这是我们以前被忽略,甚至是很少被重视的。通过新三驾马车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互联网和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四、新三驾马车背后的经济学范式创新

经济增长理论从老三驾马车向新三驾马车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变,当代西方经济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主要形成了四种分析范式,分别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分析范式,新古典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分析范式,凯恩斯经济学的投资-消费分析范式以及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分法”分析范式。大家对前面几种经济学研究范式比较清晰,但对产生最早的古典经济学范式却了解最少,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起源于萨依,完善于穆勒,新古典经济学兴起后,“四分法”退出了经济学,被新古典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分析、价格均衡所代替。西方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转向新古典经济学后,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了纯粹的黑板经济学,不能再指导实践,而大萧条之后发展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日益成为主流,投资和消费也替代了供给与需求成为人们日常分析经济的主流词汇,而笔者的新三驾马车理论主要采用的就是古典经济学的生产、交易概念,可以算是古典经济学的复兴,但客观说,古典经济学也仅仅是使用了生产、交换等概念,但真正作为一种分析范式则是在我的平衡经济学中真正形成的,平衡经济学就是依靠对生产与交易的分析形成的一套打通微观与宏观的全新的经济学思想体系,而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就是平衡经济学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属于平衡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

五、新三驾马车对克服鲍莫尔病的意义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因研究经济效率提升中的结构性问题而闻名,他提出服务业最终因难以提升效率而拖累经济的增长,但鲍莫尔的分析表面上非常有道理,但仔细分析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在本文看来,鲍莫尔并没有将经济效率进行生产效率和交

易效率的区分,他只看到了服务性产品在生产效率方面难以提升的事实,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通过在交易环节效率的提升同样可以促进服务业的整体供给效率的提高,毕竟一个产品的供给效率不仅仅是生产效率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两方面共同决定的,即供给效率等于生产效率乘以交易效率。比如一首音乐可以通过互联网一夜之间红遍世界,这在贝多芬时代是不可能的,互联网经济大部分都是可以通过在交易环节提升效率来克服“鲍莫尔经济增长病”的,以前人们没有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数字经济的作用进行充分肯定,关键就是我们使用的经济模型出了问题,以老三驾马车为参照模型,虚拟经济确实不能直接对增加投资和消费起到作用,但是当我们将经济模型换成用新三驾马车后,就会发现数字经济大大提升了我们经济的交易效率,当然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因此通过模型转换,我们对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长期困扰经济增长的“鲍莫尔病”问题也可以通过交易效率的大幅提高而得到迎刃而解。因此即使中国经济中服业务占比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增速也未必会出现下降,因为服务业的效率改变也是非常快的。

在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中,市场经济的生产效率是由融资效率和劳动产生率

决定的,市场经济的交易效率主要是由交通效率和信息效率组成,在经济效率提升的过程中,有的需要企业创新来达到,有的则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国家效率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靠民间,交易效率的提高则主要靠政府,因为很多市场交易的达成严重依赖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公共市场的构建、产权的划分等,政府在可以在提升经济效率方面发挥出重大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以前强调科技创新时更偏重其对产品创新的作用,而忽略了科技创新在提升市场经济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的作用,新科技除了可以创新出新的产品外,如果能提升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效率,同样也可以极大地拉动经济增长。

六、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的优势

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与传统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除了本质不同、经济模型不同之外,他还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第一,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是乘法式增长,在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中,生产效率、交易效率和产品创新三者是乘数关系,而传统三驾马车中的投资、消费、净出口是加数关系,建立在乘数关系上的经济增长比建立在加法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可以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

其二,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是供给侧的经济增长,而传统三驾马车经济增长是需求侧的增长,需求侧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还很可能带来通胀,这也是很多学者认为美国曾经的“滞胀”是实施凯恩斯主义造成的,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是供给侧的增长,而且依赖的是技术进步,是经济效率的提高,这必然带动经济增长,而这种增长是不会带来通胀,基于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经济增长还可以抗通胀。

第三,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边际递增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技术越强,技术应用的可能性就越大,技术与技术之间是相关关联的,符合边际递增的网状结构特性,因为与技术相关的增长是可以实行边际递增的,而依赖生产要素扩张的经济增长是边际递减的。

第四,新三驾马车的经济增长更适合像中国这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的增长,而传统三驾马车更适合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可以也应该由老三驾马车推动下的经济增长转向由新三驾马车推动的经济增长。

七、中国经济未来至少还有八倍的增长空间

根据新三驾马车增长理论,中国经济未来至少还有八倍的增长空间,首先中国未来可以创新出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还会增加一倍,这是应该没有问题的,这一要素就可以导致中国经济总量翻一番,如果这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效率再提高一倍,中国经济就可以再翻一番,这就是四倍的增长空间,目前随着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生产效率再翻一番也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产品或服务的交易效率再一一番也同样可以带动生产效率再翻一番,这就是八倍的增长空间,而且未来随着交通和信息效率的改善,产品或服务的交易效率再翻一番也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在未来中国经济至少还有八倍的增长空间,当然这些增长如果被释放出来是没有具体时间表的,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的快慢。

八、结论

总之,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关注视角应该更多地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基于GDP“生产法”的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作为经济增长思想提出了新的范式革命,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由加法式增长向乘法式增长的转变,能让我们更容易看清经济增长的真谛,也更容易发现经济增长的空间,也更有利于政府制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成为制定经济增长政策的重要参考。

当我们将经济增长范式由老三驾马车转换为新三驾马车后,让科技充分发挥在提升经济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的作用,就会发现中国经济重回甚至超越原先的高速增长都并没有可能,毕竟在现代经济学中,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边际递增的,随着中国科技能力越强越强大,中国经济增速理论上应该越来越快才对,因此中国未来在人均GDP赶上发达国家之前,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高速增长。

转自:意见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