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创 “卒妻制” 解行军生理难题,此策被后世沿用千年古代打仗可不是啥轻松活儿,士兵们常年在外头跑,风餐露宿不说,还要随时准备跟敌人拼命。 你可别以为这“卒妻制”是啥温情举措,说白了,就是把一群女子编入军营,跟着军队辗转,解决士兵们的生理需求。 勾践那会儿刚被夫差打败,越国上下憋着口气要复仇,可士兵们常年戍边,离家千里,夜里钻帐篷时总揣着股躁火。 有回一支小队路过村落,竟忍不住掳了百姓家的姑娘,消息传到勾践耳朵里,他拍着案几骂娘——这哪是打仗,是自毁根基! 思来想去,勾践盯上了两类人:一类是吴国战俘的家眷,另一类是越国本地犯了轻罪的妇女。 他下了道令,让这些女子统一编入“营妇”队伍,配给各营士兵,说是“以安兵心,以固戍守”。 《越绝书》里记着,这些女子穿粗布短打,白天帮着缝补铠甲、烧火做饭,夜里就被分到士兵帐篷里。 勾践觉得这招妙,既避免了士兵扰民,又能让他们觉得“有个家在军营”,打起仗来更卖命。 可这制度一传开,就变了味。战国时秦国学去了,却把范围扩大到了罪犯的妻女,甚至专门设了“伎乐”营,美其名曰“犒劳将士”,实则把女性当成了军队的附属品。 到了汉代,匈奴投降的部落里,那些没了男丁的妇女,也常被汉军收编进营,名义上是“安置”,其实和勾践的“卒妻”没两样。 最让人心里发堵的是这些女子的下场。她们不算士兵,不算家属,更不算平民,就像军营里的物件,跟着军队走,仗打赢了没功劳,打输了第一个被抛弃。 有记载说,东汉末年袁绍的军队里,“营妇”多达上千人,官渡之战袁绍败逃,这些女子被曹操的士兵掳走,下场比战俘还惨。 为啥这制度能沿用千年?说到底,还是古代战争把“士兵需求”看得比女性尊严重。 统治者眼里,只要能让士兵听话、能打胜仗,牺牲少数人的权益算不得什么。 勾践当年或许真是为了军纪,可后世学他的人,多半是懒得花心思解决根本问题——比如缩短戍边时间、允许士兵带家眷,反倒觉得“卒妻制”最省事、最划算。 直到宋代,才有大臣站出来骂这制度“不仁”。包拯就曾上书宋仁宗,说“营妇者,皆百姓之女,强入军伍,失人伦,乱纲常” 建议改成“轮休制”,让士兵定期回家探亲。可朝廷里的武将们不乐意,说“军情紧急,哪能说走就走”,这建议也就不了了之。 你看,一项制度的好坏,从来不能只看表面效果。 勾践靠“卒妻制”暂时稳住了军心,却给后世开了个坏头——把女性的命运绑在战争机器上,用“解决问题”的名义,掩盖对人权的漠视。 这千年沿用的背后,藏着多少女子的血泪,怕是史书都记不全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