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84年,拍完戏的欧阳奋强回到家,发现了一张邓婕留的纸条,上面写着,让他去宾馆

1984年,拍完戏的欧阳奋强回到家,发现了一张邓婕留的纸条,上面写着,让他去宾馆见《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面试贾宝玉一角。第二天,欧阳奋强脸也没洗,穿着背心大裤衩,旧拖鞋,蹬一辆破自行车,风风火火就去了。

1984年夏天,欧阳奋强拍完戏回到成都,推开家门,看到桌上邓婕留的纸条:去宾馆找《红楼梦》导演王扶林,面试贾宝玉。他愣了一下,没多想,第二天没洗脸,套上旧背心大裤衩,踩着磨破的拖鞋,蹬上家里那辆吱吱响的破自行车,直奔宾馆。

到了地方,宾馆大门金光闪闪,他满头大汗,背心上有油渍,拖鞋还露脚趾,活像个菜市场跑来的。

王扶林戴着厚眼镜,看到他先皱眉,但很快注意到他圆脸清秀,眼神干净,有点贾宝玉的味道。问了几句,他答得直白,说自己就是个小演员,宝玉这角色没底。

王扶林笑笑,递张纸:去北京试镜。他一听北京,犹豫了,手头还有戏,时间紧。王扶林说机票报销,坐飞机去。那年头,飞机是稀罕玩意儿,他一咬牙,点头答应。

几天后,他登上飞机,到了北京试镜现场,24个年轻演员个个西装革履,头发油亮,他穿着皱巴衬衫,像个跑堂的。他放开包袱,戴上紫金冠,和张玉屏搭戏,演“宝黛读西厢”,台词顺畅,眼神到位,导演组频频点头。十几天后,记者电话打来:他成了贾宝玉。

《红楼梦》1987年播出,欧阳奋强的贾宝玉火遍全国。他演的宝玉灵动痴情,尤其“黛玉葬花”那场,泪眼汪汪,嗓子哽咽,观众看得心碎。 街头巷尾,报纸杂志,全在夸这个“活宝玉”。可成名也让他有点烦,买菜有人送葱,骑车有人追着喊“宝玉”,他觉得像被套上枷锁。他不想一辈子当贾宝玉,90年代去深圳大学学导演,毕业后进四川电视台,拍了《黄昏的太阳》《爱在雨季》《父亲》等电视剧。

1992年,他导的《山梁上的太阳》拿了飞天奖,还尝试戏曲电视剧《中国公主杜兰朵》,作品接连获奖。可观众还是忘不了贾宝玉,市场买菜,摊主笑问:“宝玉,吃啥?”他摆手说自己是欧阳奋强,可没用,贾宝玉像影子,甩不掉。

2010年代,他慢慢接受现实,参加《红楼梦》活动,聊拍摄故事。2024年3月25日,60岁的他宣布退休,头发花白,笑容还带少年味。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说,他天生是贾宝玉的料。他骑着老式自行车,消失在成都街头,贾宝玉的影子,永远跟着。

欧阳奋强的故事,乍看是个小演员撞大运,演了个经典角色,可细想,背后藏着更深的东西。

他从跑龙套到贾宝玉,不是靠背景,也不是靠脸多帅,而是靠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他14岁进片场,扛道具、吃苦,六年没出头,换谁都可能放弃,可他没吭声,踏踏实实磨演技。 1984年那张纸条,像老天爷扔下的机会,他没多想,穿着大裤衩就去了,邋遢得像个路人甲,可王扶林偏偏看中了他。这说明啥?机会不挑门面,关键是你有没有真本事。

试镜北京,他面对24个光鲜小伙,没怯场,演得真,抓住了导演的眼。 这 不是运气,是他多年跑龙套攒下的底气。演完贾宝玉,他没躺在功劳簿上,转型做导演,学技术,拍作品,飞天奖也拿了。这一路,他没靠贾宝玉的光环吃饭,而是硬生生闯出另一条路。这点挺接地气,像咱们身边那些默默努力的普通人,没啥捷径,就靠咬牙坚持。 可贾宝玉这角色,也是个甜蜜的负担。观众爱他,认他,可也把他框死了。

街上被人喊“宝玉”,他烦过,否认过,想证明自己不只是个角色。可到最后,他认了,坦然接受。 这不就是人生的常态吗?有些东西,你想甩开,可它就是你的一部分,躲不掉,那就带着它往前走。他60岁退休,笑着说能被记住是福分,这心态,多少人得学学。

这故事还让人想到,啥叫成功?对演员来说,演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可能是最高成就,可也可能是最大的包袱。欧阳奋强用一辈子跟贾宝玉较劲,挣扎过,抗拒过,最后和解了。

这过程,挺像我们每个人跟命运的拉扯你想成为啥样的人,想甩掉啥标签,到头来发现,有些东西是命,接受了,才能活得舒坦。

1984年的中国,正从封闭走向开放,电视机刚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红楼梦》这项目,央视大手笔,全国选角,轰动一时。那会儿,演员不

像现在有经纪公司包装,很多人是剧团的,靠真本事吃饭。欧阳奋强这样的小演员,能被挑中,靠的是导演的眼光和自己的实力。那年代,坐飞机是大事,普通人一辈子可能都没机会,他因为试镜坐了一次,兴奋得像个孩子。这细节,挺能反映那时候的世道。

80年代的成都,街头还是自行车和早点摊,生活节奏慢,信息也没现在这么快。邓婕留张纸条,欧阳奋强蹬车就去,这种简单直接的沟通方式,现在想想挺有味道。

到了90年代,电视行业火了,欧阳奋强转型做导演,正赶上中国电视剧井喷。

他拍的戏,贴近生活,接地气,获奖也不奇怪。那时候的导演,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噱头,靠的是故事和真情。

欧阳奋强跟贾宝玉的较劲,也挺戳心。谁没点想甩开的东西?可到最后,他选择和解,笑着面对,这份豁达,不是谁都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