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98岁的季羡林在生命最后十年里,常常对前来探望的学生说一句话:“人过七十,养生不

98岁的季羡林在生命最后十年里,常常对前来探望的学生说一句话:“人过七十,养生不在做什么,而在不做什么。”这位北大终身教授用自己的长寿实践,总结出了“三不”原则。 1911年,季羡林出生在山东临清的贫苦农家,6岁时跟随叔父读《春秋左传》,18岁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专攻梵文和吐火罗文研究。 二战期间,哥廷根经常遭遇空袭,但季羡林依然坚持在图书馆完成学业,1946年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即使在文革被关“牛棚”的艰难岁月里,他仍利用看大门的时间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季羡林的第一个“不”是不过度锻炼,他认为老年人运动贵在适度,每天只在未名湖边散步20分钟。遇到学生打招呼就停下来聊几句,这种“社交型运动”让他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 第二个“不”是不刻意忌口,季羡林在《病榻杂记》中写道:“所谓忌口,忌的是过量,不是种类。”他早餐爱吃山东煎饼配豆浆,晚年还偷偷吃冰糖,儿子季承发现后他还会像孩子一样笑。 第三个“不”是不嘀咕病情,1995年确诊前列腺癌后,季羡林照常工作会客,在日记里轻松地写道:“我和癌细胞签了停战协议。”他从不把疾病当成生活的全部,而是继续专注于学术研究。 季羡林能熟练使用12种语言,这种持续用脑的习惯让他思维敏锐,即使在90多岁高龄,他仍坚持每天修改《糖史》等著作,戏称“死神也怕读书人”。 在生命最后十年,季羡林将“心安”二字写得特别多,他常穿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在朗润园住所前晒太阳,手边总放着翻开的书和半杯清茶。 他在手稿中反复修改过一段话:“养生说到底,养的是'常心'。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内欲所困,此心安处是吾乡。”这种思想与《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养生观一脉相承。 季羡林的学生、现任北大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王邦维回忆说:“先生用98年诠释了什么是'仁者寿'——不是刻意追求生命长度,而是在文化传承中自然获得的时间馈赠。”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安然离世,床头还放着未校完的《敦煌吐鲁番研究》校样。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养生哲学:真正的长寿不是对抗时间,而是与时间和解。 如今,季羡林故居的紫藤依旧年年开花,他的“三不”养生法被写入多部老年医学教材,启发着无数人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季羡林曾说:“人生最好的状态是忙而不乱,累而不疲。”他的长寿秘诀其实很简单:保持内心的宁静,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为琐事烦恼。这种“心安即是归处”的人生态度,或许才是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信源: 海峡新干线--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给世人的忠告:人老了,最好的养生方式,不是戒烟戒酒,早睡早起,而是要坚持“3不要”,现在知道还不算晚北大官网《季羡林先生生平》、人民文学出版社《季羡林全集》、人民出版社《季羡林谈人生》、《人民日报》2007年8月7日第11版、《光明日报》2009年7月12日第3版、北大医院2006年公开健康档案(新华社通稿)[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