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峰会记者会上,记者提问北约秘书长吕特:“你批评俄罗斯侵犯乌克兰,但为什么对美国袭击伊朗保持沉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对伊朗三处疑似核设施发动空袭,事件一经曝光立刻引起全球震动。然而,和以往相似的事件相比,西方国家——尤其是北约——在这一行为面前却选择了集体沉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约此前持续高调批评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指责其违反《联合国宪章》,侵犯乌克兰主权。这种选择性的声讨再次暴露出国际秩序背后的“双重标准”。 从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开始,北约就持续用“国际法”与“主权”作为话语武器,对俄方进行道义与实际层面的双重围剿。一方面,欧美国家向乌克兰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装备、情报支持与训练资源,几乎成为战争的一方。 另一方面,它们对俄罗斯施加严厉的经济制裁、技术封锁与外交孤立。制裁清单不断加长,俄方资金被冻结,甚至连普通俄罗斯艺术家、运动员都难逃文化“封杀”。这些行动的名义,是维护《联合国宪章》与“国际法”。 可当美国本身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直接对伊朗动武时,北约的道义之声突然哑火。没有谴责、没有呼吁制裁,更没有对行动的合法性进行公开辩论。显然,在“主权不可侵犯”这一原则面前,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权重。 俄罗斯动武是违反国际法,而美国动武则被默许为“必要的打击”或“自卫行动”。这种显著的不对称不仅动摇了《联合国宪章》的可信性,更让人对国际社会维护正义的机制深感质疑。 美国此举并非首次。在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打击、也门空袭等诸多案例中,美国屡次绕开联合国安理会,自行决定军事干预目标,常以“反恐”、“防扩散”、“保护人道”为理由。而这些理由,即便缺乏确凿证据,也足以动摇地区和平与稳定。 伊朗此次被袭,虽尚未透露具体伤亡与破坏情况,但象征意义巨大:一个主权国家,在无国际共识的情况下遭受强力攻击,而国际秩序的管理机构竟无动于衷。 “国际法”在今天还意味着什么?如果国际法仅在特定国家身上生效,而对另一些国家毫无约束力,那么它是否已经失去“法”的本质? 或许未来,真正的和平与稳定不再来源于制度保障,而要靠国家自身的综合实力、战略清醒与多边联盟的协调能力。只有各国真正拥有平等的对话地位,一个更加公平、稳定的国际秩序才有可能建立。 国际社会或许还会对这场袭击保持沉默,但历史会记住这一幕,也会记住那些选择沉默的机构与国家。规则若不能一视同仁,其终将沦为权力的工具;而被践踏的规则,终有一天将引爆更大的反弹。这正是事件最值得深思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