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河南22岁女孩,在四川旅游时突遇地震。惊慌中,她钻到餐桌下,却被一名男子拦腰抱出餐厅。女孩从此对男子一见倾心,多次深情表白,都被无情拒绝。谁料,半年后,女孩与男子再次偶遇。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来自河南的22岁女孩沙鸥正在绵竹市区一家川菜馆用餐,天花板突然剧烈摇晃,吊灯砸落在邻桌。没经历过地震的她本能地钻到餐桌下,这时一双满是老茧的手拽住她:“快跑!桌子撑不住!”40岁的本地人巴帅凭经验判断,老旧餐厅随时可能坍塌。 他架起沙鸥冲出大门,身后传来轰隆巨响,三层小楼瞬间变成瓦砾堆。如果晚跑3秒,两人都将被埋在废墟下。在绵竹体育场临时安置点,沙鸥见识了这个沉默男人的另一面。白天他组织青壮年挖掘被困者,晚上帮老人搭防雨棚,累了就靠墙打个盹。 5月14日夜里发生6·4级余震,巴帅第一时间冲过来用身体护住沙鸥。一块水泥板砸在他后背,疼得直冒冷汗却只说“没啥事”。三天后道路抢通,外地游客可以撤离。临别时沙鸥哭着要联系方式,巴帅掏出个老式小灵通:“记这个号码,平安到家报个信。” 回到郑州后,沙鸥每天给巴帅发短信。从问候平安到分享日常,从工作烦恼到人生感悟,两人聊得意外投缘。有天深夜,沙鸥鼓起勇气说:“要不我嫁给你吧。”电话那头沉默许久:“别开玩笑,我都40了,闺女要是有的话都该上高中了。” 可沙鸥早就托安置点的志愿者打听过,巴帅因为家里穷一直没结婚。她不死心,继续每天发信息,还学织围巾寄到四川。巴帅的回复越来越少。 半年后的冬天,沙鸥因工作调动到成都。某个周末逛春熙路,她看见一个熟悉身影。“巴帅!”她冲过去拉住他。男人愣了几秒,眼神复杂:“你怎么在这?”沙鸥的眼泪刷地流下来:“我就知道你在躲我。” 两人找了个小茶馆坐下,巴帅终于说出心里话:“我一个粗人,配不上你。再说我比你大18岁,等我60你才42,别人会说闲话。”沙鸥握住他粗糙的手:“谁爱说让他说去。等咱们都七老八十了,18岁算什么?我喜欢的是救我命的巴帅,不是年龄数字。” 这次见面后,巴帅不再躲避。他们开始正式交往,周末一起逛菜市场,晚上视频聊天到深夜。2009年春节,沙鸥带巴帅回河南见父母。 去年汶川地震15周年,有记者采访沙鸥如何看待这段姻缘。她说:“如果只是感恩,坚持不了15年。我们就是两个普通人,在特殊时刻相遇,然后选择相守。” 巴帅在一旁补充:“当年救她是本能反应,换谁都会这么做。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真的合得来。年龄差距确实存在,但不是问题。” 这对夫妻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感情不需要轰轰烈烈,也无关年龄差距。它可能始于一个危难时刻的善举,却要靠日复一日的陪伴来延续。 正如他们常说的:“地震让我们相遇,但选择在一起是我们自己的决定。”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朴实的爱情故事格外动人。 主要信源:央视网2015年《《妈妈咪呀》 20150619 前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