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拒签上合联合公报,不满中方支持巴基斯坦,不愿谴责以色列,这一下热闹了! 2025年6月26日,中国青岛的上合组织国防部长会议,本该是成员国齐心协力秀团结的舞台,结果却因为印度的一手“拒签”成了国际焦点。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直接放话,不签联合公报,理由很简单:公报里没提4月22日帕哈尔加姆的恐怖袭击,这事儿印度认定跟巴基斯坦脱不了干系。可公报不仅没谴责巴基斯坦,反而提了俾路支省的武装活动,暗指印度在背后搞乱,印度当然不干了。更别提公报还涉及以色列问题,印度不愿意掺和。这种“既不服你也不跟别人一条心”的态度,直接让会议没达成共识,公报泡汤,上合内部的裂痕暴露无遗。 印度加入上合组织,本来是想搭个大平台,给自己国际地位加分。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印度当然不甘心只当个小跟班。可问题在于,上合组织里中国和俄罗斯的影响力太强,尤其是中国,跟印度在边境问题和巴基斯坦关系上一直不对付。印度想在上合里刷存在感,但又不想完全买账中国主导的游戏规则。这种“半融入”的心态,导致它频频唱反调。青岛会议上,印度拿恐怖主义说事儿,其实也是在借机立牌坊,既想拉拢其他成员国支持自己的反恐立场,又想给巴基斯坦和中国上点眼药。可这一招玩得有点大,弄得自己有点“独角戏”的尴尬。 这场拒签戏码,少不了印度外长苏杰生的影子。这位老外交官,干了38年外交,从驻华大使到驻美大使,再到外交部长,经验不是一般的丰富。他上任以来,推“邻国优先”政策,跟美国、欧洲混得风生水起,但在上合这块儿,他始终端着强硬架子。青岛会议后,他站出来解释,说印度在恐怖主义问题上没得商量,言下之意,谁支持恐怖主义谁就得挨批。这话明显冲着巴基斯坦去的,也顺带敲打中国。可苏杰生的硬气,也让印度在上合内部显得有点“不好相处”,毕竟上合讲究的是合作,不是对抗。 印度这次拒签,核心理由是反恐。帕哈尔加姆袭击死了26个游客,印度一口咬定是巴基斯坦支持的武装干的,要求上合明确表态。可公报里不仅没提这茬儿,还拿俾路支省的事儿反过来挤兑印度。巴基斯坦那边也不示弱,说印度别老盯着别人,自己也得检讨。这事儿就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拉锯战。上合其他成员国,像俄罗斯和中国,明显不想卷入这俩冤家的恩怨,公报里尽量打太极,结果谁都没满意。印度的愤怒可以理解,但它这种“非我即敌”的态度,未必能说服所有人。 除了巴基斯坦问题,印度对以色列的态度也挺微妙。公报里可能涉及对以色列的一些批评,印度却不愿意点头。这背后有现实考量:印度跟以色列关系不错,尤其在军事和科技合作上靠得很近。印度可不想因为上合的一纸声明,把这门生意搞砸。再加上中东问题本来就敏感,印度觉得自己没必要蹚浑水。这种“挑着签”的做法,倒是挺符合它一贯的“战略自主”风格,但也让人觉得有点“拎不清”——在上合这种集体框架里,老这么特立独行,真能走得远吗? 上合组织本来是个讲求团结的平台,可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老冤家”加入后,矛盾就没断过。中国作为主导国,天然跟巴基斯坦走得近,印度看着不爽很正常。俄罗斯倒是想当和事佬,可也管不住这俩“刺头”。青岛会议没发公报,表面上是印度闹的,其实也反映了上合内部协调难度的加大。成员国利益不一致,立场各有侧重,想捏合成一个声音,谈何容易。印度这次“掀桌子”,短期看是出了气,但长远看,可能让自己在组织里更边缘化。 青岛会议后,国际上对印度的举动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它有原则,敢硬刚;有人觉得它太自我,把合作搞砸了。苏杰生后来提了个反恐合作新框架,想把主动权抓回来,这步棋下得还算聪明。可巴基斯坦那边直接警告印度别“玩过头”,中印关系也没啥缓和迹象。印度要是继续这么刚下去,上合其他成员国未必会一直迁就它。反过来,如果印度能稍微灵活点,拿出点建设性方案,比如推动反恐工作小组落地,说不定还能扭转局面。关键看它怎么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