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0年9月,美国洛杉矶机场,钱学森提着行李箱准备登机。 这位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刚办妥回国手续,打算经加拿大转道香港。 托运的八箱行李里装满了科研资料和书籍。 他没想到,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得知消息后,立刻向移民局施压:“这人抵得上五个师!宁可毙了他也不能放走!” 一句话彻底改变了钱学森的归途。 移民局官员在登机口拦下他,以“携带机密资料”为由扣押全部行李。 几天后更以莫须有罪名将他逮捕,关进特米诺岛监狱。 牢房里阴冷潮湿,狱警每隔两小时开灯审问,连续十五天不让他睡觉。 妻子蒋英抱着两岁幼子四处奔走,凑齐1.5万美元才将他保释。 出狱后等待他们的是更漫长的软禁——联邦调查局特工24小时监视住宅,电话被监听,连倒垃圾都有人跟踪。 这种囚徒生活持续了整整五年。 转机出现在1954年秋。 钱学森在报纸上看到天安门国庆阅兵的消息,冒死将求救信夹在蒋英寄往比利时的家书中,辗转送到中国外交部。 周恩来总理立即指示谈判代表:用朝鲜战场俘获的11名美军飞行员交换钱学森! 经过十轮艰难谈判,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终于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 望着渐远的旧金山港,他在甲板上对妻子说: “这五年像场噩梦,但值得。” 1955年初冬的哈尔滨,军工学院院长陈赓大将握着钱学森的手问: “钱先生,咱们自己搞导弹行不行?” 钱学森望着哈军工简陋的实验室,答得斩钉截铁: “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当然能!他们有的我们会有,他们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这句话让陈赓连夜向中央发电报,促成中国导弹研制计划启动。 回国不到三个月,钱学森便领命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这个新中国首个导弹研究机构设在北京西郊车道沟,几排平房原是华北军大营房。 院里仅有三辆公车,研究员外出得排队等车。 有次钱学森去中南海汇报,因等不到车差点迟到。 负责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元帅得知后,立即让秘书协调配车。 解放军后勤部特批一辆天蓝色别克轿车——当时全北京仅有两辆。 谁知聂帅看到这辆扎眼的进口车,当场沉下脸:“换掉!太招摇!” 秘书不解:“这车安全系数高...” 聂帅指着亮蓝色车身: “敌特在暗处,这颜色隔三里地都能看见!给钱教授配辆黑色国产车,玻璃贴防爆膜。” 第二天,钱学森就坐上了低调的黑色吉普。 后来他才知道,台湾方面当时已将他列为暗杀目标。 聂帅的细致不止于此。 有次钱学森与副院长王诤同去汇报,王诤滔滔不绝讲了两小时。 聂帅特意留下王诤提醒: “你是老革命,但技术上要多让钱教授发言。” 此后每次汇报,王诤都主动让钱学森先讲。 导弹试射前聂帅更特批: “技术问题你全权决定,不用层层请示,直接给我发电报!” 1960年11月5日,酒泉基地寒风凛冽。 钱学森盯着发射架上银白色的导弹,这是用苏联废弃部件组装的“东风一号”。 倒计时结束,导弹呼啸升空,七分钟后命中目标区。 观测员激动地喊出飞行距离时,钱学森却蹲在地上——过度紧张引发胃痉挛,疼得直冒冷汗。 四年后“东风二号”发射前夜,技术人员发现燃料箱被撞凹。 钱学森通宵计算结构强度,凌晨致电聂帅: “凹陷处应力在安全范围,建议按时发射。” 聂帅回电只有六个字: “按科学家的办!” 1966年深秋,“两弹结合”试验进入最后阶段。 钱学森在罗布泊戈壁滩连续工作三个月,嘴唇裂出血口。 导弹核弹对接时,他亲自爬进狭小的仪器舱检查线路。 10月27日,核导弹准确命中靶心,现场沸腾的人群中,钱学森却靠着吉普车睡着了——他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 从1955年归国到1966年核导弹试验成功,十一年间钱学森带领团队实现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