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穿越元宋!趵突泉奇石,竟是帝王遗珍

在济南趵突泉公园里,有三块特别珍贵的石头明星:龟石、待月峰和夔石。它们可不是普通石头,而是900多年前从江南太湖地区“搬家”来的“太湖石”!这种石头长相奇特,专家们总结它有四大特点:“皱”(表面有皱纹)、“瘦”(形态清瘦)、“透”(孔洞通透)、“漏”(纹路交错漏光)。它们不仅是济南著名的“历史老石头”,更是公园里独一无二的风景。

太湖石为啥这么有名?

太湖石顾名思义,就是产在江苏、浙江之间的太湖一带,水里的石头品质尤其好。它千疮百孔,玲珑剔透,形状千奇百怪。据说,最早把太湖石当宝贝欣赏的文字记录,是在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太湖石记》里。那时候的文人雅士就特别喜欢玩赏这种石头,白居易甚至说“石头家族里,太湖石排第一!”

到了宋朝,皇帝宋徽宗赵佶更是个“石头发烧友”。他下令在全国搜罗顶级的太湖石,用来建造他的皇家园林“艮岳山”,还亲自给石头起名字、封称号!大书法家米芾更是制定了评价太湖石的“皱瘦透漏”四大标准,一下子让找奇石怪石成了流行风。有钱人和官员们互相攀比,花大价钱买太湖石来装饰自家的花园庭院。靖康二年(1127)的冬夜,汴京城内火光冲天,这些皇家花园里的太湖石第一次尝到了硝烟弥漫的滋味。御苑里的亭台楼阁在烈焰中轰然坍塌,连带着这些被徽宗皇帝精心搜罗而来的奇石也沦陷于狼藉之中。这些昔日里傲视群芳、赏玩于帝王之手的珍贵石头们,便如风中浮萍般,无奈地飘零四散了。

济南与太湖石的故事

元代时,济南本地的弃官豪绅兼文学家张养浩(辞官后住在济南柳云村),在自家门前挖池塘、种树建园子,还收集了十块原宋徽宗收藏的太湖石,号称“十友”,分别是:凝云、抱云、玉云、苍云、振玉、挂月、以及龙、凤、龟、麟,摆在园子里。张养浩去世后,这“十友”就慢慢流散各处了。其中最有名的“龙、凤、龟、麟”四块灵石,分别被移到了当时的巡抚衙门(现在珍珠泉大院)、布政使司(现在省政府大院)、府学(文庙)和通乐园(现在万竹园)。可惜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只剩下其中一块——龟石。

三块奇石怎么来的趵突泉?

龟石,宋徽宗遗石,石高约4米,重8吨,宋亡后由元代张养浩收藏,后置于府学文庙泮池旁,1970年代从府学庙移至趵突泉公园

龟石:石头挺拔嶙峋,纹理清晰,孔洞通透,样子非常漂亮,是奇石中的宝贝,还被写进了《中国名石大辞典》。旁边的牌子介绍:这是元代张养浩家云庄花园留下的石头,高约4米,重约8吨,完全符合“秀、瘦、透、漏、皱”的特点,和龙、凤、麟石并称“四大灵石”,是济南当之无愧的“第一名石”。那它怎么从文庙到了趵突泉呢?故事是这样的:上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这块奇石可怜兮兮地斜立在文庙泮池边,周围堆满杂物,石头上还架着木头,被糟蹋得不像样。为了保护它,公园请示了政府,赶紧组织人手把它小心翼翼地搬到了趵突泉公园安家。

↑待月峰,宋徽宗遗石,石高1.9米,形态古朴清秀,精巧玲珑。石上洞穴似各种月形,夜晚月光透过洞孔洒在地上,形异多变,有诗赞咏:“精灵俊秀玉玲珑,神功鬼斧浑然成。一年三十六轮月,变幻俱在此石中。”

待月峰:石瘦细长,有多个洞穴像不同的月亮形状,当夜晚月光透过洞孔洒在地上,形异多变,故称待月。待月峰原在济宁市人民公园内。1979年赠予了趵突泉公园,然而当石头在尚志堂安置好后,济宁却又派人来欲索回。后几经周折,才算正式安家在济南。

↑夔石,宋徽宗遗石,石高1.5米,宽0.75米,底部镌“夔石”铭刻。“夔”为古代传说中的独足兽,此石形状奇特,有单足,昂首,吼天之势,形似“夔”,故得此名,为济南名石之一。

夔石:原在卫巷一古旧的居民住宅院内,“动乱年代”中,人走院空,房屋倒塌,夔石被遗弃在街旁,后移至在趵突泉公园,成为园林中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