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登载赛事启事的晚报
□黄方
今年是泉州晚报创刊40周年,也是我大学毕业工作41周年。我的工作经历几乎与泉州晚报的发展轨迹同步,这份报纸早已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医生,我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也是个“杂家”,有着广泛的业余爱好,泉州晚报就是一座缤纷的乐园,让我这些爱好在字里行间生根发芽、绽放异彩。
1985年,泉州晚报创刊的第一年,单位图书馆便订阅了这份报纸。那个时候,人们获取时事新闻和知识的渠道较为单一,除了收听广播,便是阅读报刊杂志。我自然成了那里的常客,也是泉州晚报的忠实读者。1985年9月11日泉州晚报刊登了有奖知识竞赛的启事,并于9月24日、10月3日分两次在报上刊载共50道竞赛题目,内容涵盖政治、时事、史地、文学、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多数内容在试刊以来的报纸内容上都能找到,算是开卷竞赛。我参加了这一赛事,并获得了三等奖,奖品之一是一本我至今仍在使用的相册。
日常临床工作之外,我还经常结合实际案例撰写医学科普小文章,并在省市各种报刊发表。2002年12月,我成功救治了一例100岁高龄的食管异物患者,百岁病人的手术治疗在20多年前还是少见的案例,因此我写了一篇新闻科普报道向泉州晚报投稿,并顺利发表。这是我在泉州晚报刊发的第一篇科普文章和报道,此后20多年来,我在泉州晚报陆陆续续刊发了多篇的科普文章和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医学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为大众的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我最重要的业余爱好之一,是收藏明清家具、老照片及历史文献。2012年7月泉州晚报收藏版正式推出,此后我多次在收藏版发表文章,探讨泉州本土的历史文化与收藏故事。通过泉州晚报,我的收藏爱好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小天地,而是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分享,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泉州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泉州的西医史及我院历史的研究上,我也颇有心得。2018年8月17日是首个中国医师节,我和泉州晚报记者合作策划了医师节特刊,撰写了《走进泉州首家西医院背后的故事》《百年西医院述说泉州现代西医史》两篇医史文章,以两个整版刊发,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今年2月,我接受晚报记者采访介绍了福建省仅存的、已有110多年的医院历史建筑惠世楼的修复过程,展现了泉州近代医疗建筑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此外,我还和泉州网的融媒体栏目《巷遇》合作,为泉州的百条老巷报道撰写相关的历史考证内容。泉州的老巷,是这座城市的记忆载体,每一条巷子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凭借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研究,深入挖掘这些老巷背后的故事,将它们呈现在大众面前。
我感恩泉州晚报这座缤纷的乐园,让我的专业和各种喜好找到栖息的天地——医学知识得以传播,收藏爱好获得共鸣,历史研究引发回响。值此泉州晚报创刊40周年之际,我满怀感激与喜悦,撰写此文及一首小诗以示衷心的祝贺:“四十风华笔墨缘,万版长留史文传。我亦报林栽杏者,春声同振木铎宣。”愿这座缤纷的乐园永远繁花似锦!
(作者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