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从见证者到馈赠者一位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召唤

邹家栋(中)与医务人员合影留念

6月25日,甘肃省中心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格外温暖。32岁的邹家栋平静地躺在病床上,感受着血液在仪器中循环、分离,血液从手臂缓缓流出。这份珍贵的生命火种,承载着生的希望,即将奔赴远方,为一个生命重新注入活力。这一天,他成为了全国第20449例、甘肃省第74例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想到远方有个陌生人,能因为我的这点付出重获新生,这个机会太难得了。”邹家栋微笑着说道。他神情略显疲惫,眼神却依旧明亮。

善意缘起:

命运的两次召唤

邹家栋是平凉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的一名医务工作者。2019年起,他挽起袖子成为固定献血者。正是献血时工作人员的一句介绍,让他毅然加入中华骨髓库,埋下善念的种子。匹配成功概率极低,如同大海捞针。然而命运却两次垂青这位心怀善念的医者。2022年,首次配型成功的电话带来惊喜,虽后续无进展,却让他更坚定了信念。2025年5月,当平凉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再次响起,邹家栋没有丝毫犹豫:“全力配合!能帮人摆脱病魔,我义不容辞。”

这份坚定,源于他刻骨的职业记忆。2024年,他在工作期间亲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出血抢救。当时平凉市血库的A型血几乎耗尽,紧急从兰州调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揪紧人心。

“眼睁睁看着生命在流逝,而救命的血源却如此紧张,那种无力感太深刻了。”正是这种眼睁睁看着生命流逝却束手无策的职业痛楚,让他在自身频发感冒时,仍毫不犹豫地决定献血救人。

这已是他第7次伸出手臂了,早在大学期间,邹家栋就献过两次血,工作后更是本着医务人员的初心,在每一个需要献血的紧急时刻都未曾缺席。

破茧时刻:

从担忧到支持的“家”力量

捐献的决定并非没有波澜。妻子最初的担忧、父母强烈的反对,是人之常情。“未知带来恐惧。”邹家栋深谙此理。他没有强求,而是耐心解释科学流程,更请来一位曾成功捐献的医生朋友,用亲身经历化解亲人心头坚冰。最终,担忧化为理解,反对转为坚定的支持。临行兰州,家人的牵挂依然浓烈。他承诺每日报平安,小小的手机成了传递安心的纽带。他心中还有更深的期许:“未来,我要告诉两个孩子,爸爸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希望他们为爸爸曾是甘肃第74例捐献者而骄傲。”这份生命的礼物,是他留给家人最珍贵的财富。

医者心声:

“勇敢伸出手臂,并不可怕”

来到甘肃省中心医院,专业而温暖的医护团队让邹家栋如沐春风,“像回家一样放松”。采集过程顺利,他身体力行地证明:现代造血干细胞捐献(多采用外周血采集)如同成分献血,安全科学,恢复迅速。那些“钻骨抽髓”的误解,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负责采集的医护人员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科普道:造血干细胞就像是骨髓里的“万能种子”,具有自我复制及变成所有血细胞(红细胞运氧气、白细胞抗感染、血小板止血)的超能力。它们是血液的“总工厂”,维持着生命运转。当这个工厂坏了(如白血病),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进去,就能重建血液和免疫系统,挽救生命。

“整个过程真的没有想象中可怕。”采集后的邹家栋精神奕奕,“关键在于认知。公众了解太少,恐惧源于未知。”他呼吁加强科普,用真实捐献者的故事驱散迷雾。他更承诺将以自身为火种,点燃身边人的善念:“我会鼓励亲友加入骨髓库。勇敢伸出手臂,就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光。”

生命的回响:

当医者成为生命的火炬手

邹家栋的故事,闪烁着多重光芒:一位医务工作者从职业使命感走向更深层生命关怀的升华;一个小家庭从担忧到全力支持的温暖力量;一个普通人两次被“髓”缘眷顾却初心如磐的赤诚;更是“志愿者带动志愿者”公益精神的最佳写照。他所在的医院,已有更多同事受其感召加入中华骨髓库,等待那份“特殊缘分”。这涓涓善意,终将汇成生命之河。邹家栋献出的不仅是一份造血干细胞,更是一粒火种,照亮了人们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之路,点燃了更多加入救人行列的希望之光。在传递健康的征途上,他既是守护者,更是领路人——以“髓”为桥,让陌生的生命紧紧相连,让希望在人世间生生不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田小东

(图片由甘肃省红十字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