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绍兴的酒坛存储场景,看着不起眼,实则藏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藏酒经”。你瞅照片里那些码得整整齐齐的酒坛,可不是随便堆的——底下得垫着厚厚的稻草,一来防潮,二来稻草的“气口”能让酒坛悄悄“喘气”,坛里的酒才不会闷坏。竹制支架更讲究,粗细都得差不多,间距刚好能卡住坛口,别说大风,就是有人不小心撞一下,整排坛子都稳如泰山,这手艺都是老竹匠照着酒坊的尺寸量身定做的。 那会儿藏酒的地方多半是“酒窖”,要么在地下挖个深窖,要么用老房子的阁楼改造,总之得“不见光、少通风”。你看照片里那昏暗的光线,就是故意的——阳光一晒,酒容易变味,所以窖里常年就点一盏小油灯,匠人查坛的时候都得摸着墙走,全凭耳朵听:敲敲坛身,“咚咚”声浑厚的就是好酒,要是发空响,可能坛底漏了,那心疼得能掉眼泪。 这些酒坛本身就是“功臣”。新烧的陶坛不能直接用,得先装满清水泡上半个月,让陶土的细孔吸足水,再倒空晾干,这样装酒才不会漏。坛口封的是“荷叶加黄泥”,本地的嫩荷叶裹着酒坛口,外面糊上掺了糯米浆的黄泥,越干越紧实,能把酒香锁得严严实实。有经验的老师傅,光看封泥的裂纹就知道这酒藏了多少年——裂纹细又密的,至少五年以上;要是封泥有点鼓,那可能是坛里酒在“发酵”,反倒是好兆头。 那会儿绍兴人藏酒讲究“藏新酒,喝陈酒”,普通人家都会在院里埋一两坛,孩子出生时埋的叫“女儿红”“状元红”,等出嫁或中举时才挖出来,坛上还会用红漆写上年月。大酒坊就更夸张了,有的窖里能堆上千坛,最老的能追溯到光绪年间。这些酒不光供本地人喝,还顺着浙东运河运到上海、南京,甚至装船漂洋过海到日本。据说有回上海的洋行来订酒,点名要“十年陈”,酒坊老板二话不说,带着他们下窖,指着最角落里一排坛子:“这些是宣统年的,比你们要的还多两年,算送个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