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高达2500亿的城投债务,表面是经济问题,实则是地方政治生态的缩影。表格中柳州GDP停滞不前(0.3万亿),政府性基金收入低迷(1.5%),而“其他金融机构”项赫然显示-10%的负增长——这指向了更深层的体制病灶:盲目追求短期政绩的冲动,让地方官员习惯依赖“借钱搞建设”的模式。重基建轻产业、重规模轻效益的思维,导致城投平台普遍亏损、财政造血功能衰竭。 这种困境绝非孤例。2024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475401.25亿元,贵州、云南等多地债务率突破警戒线。其核心症结在于:财税体制与事权不匹配,地方缺乏稳定财源;官员考核机制偏向GDP增长,助长“举债发展”冲动;金融监管与财政纪律存在漏洞,让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真正的化解之道需三管齐下: 1. 改革政绩观:弱化GDP考核权重,引入债务风险、民生改善等综合指标; 2. 深化财税改革:扩大地方税基,健全转移支付制度,缓解“钱少事多”矛盾;最主要是要控制权力之手,避免权力滥用下的超预算开支,让量入为出真正得到实现。不控制举债发展的冲动,不解决,我走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权力滥用, 债务问题就始终找不到正确的解决答案。 3. 硬化预算约束:严控新增隐性债务,推动城投平台市场化转型,打破“刚性兑付”幻觉。 柳州困境警示我们:唯有从政治生态源头矫正发展逻辑,才能走出“借新还旧”的债务泥潭,让城市发展回归可持续的正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