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想法很可怕!6月28日,据塔斯社报道,德国联盟党议会党团主席延斯·施潘认为,部署在德国的美国核武器不足以“威慑”俄罗斯。因此,他主张德国或欧盟应获得使用法国或英国核武库的权限。 甚至他还建议通过“随机轮换核按钮”的方式构建欧洲核威慑体系,这种看似脑洞大开的提议,实则暴露了德国在安全战略上的双重焦虑。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德国在战后被国际社会戴上了层层枷锁,1990年签署的《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明确规定,统一后的德国“不得拥有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 这一条款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形成双重约束,将德国彻底排除在核俱乐部之外,即便在北约框架内,德国也只能通过“核共享”机制参与美国核武器的投放任务,但核心控制权始终掌握在华盛顿手中。 而且,德国近年来军费激增,2025年德国国防开支将达到950亿欧元,到2029年更将飙升至1620亿欧元,占GDP的3.5%,这种安全焦虑背后,既有对俄罗斯军事力量的担忧,也暗含着对美国保护承诺的不信任,但历史经验早已证明,用扩军备战来缓解安全焦虑,往往会打开潘多拉魔盒。 施潘的提议看似为欧洲防务自主提供了捷径,实则充满矛盾,法国作为欧盟唯一拥有独立核力量的国家,确实在推动“欧洲核保护伞”构想,甚至计划在2035年前向德国边境部署携带核武器的阵风战斗机中队,但这种合作存在致命缺陷,法国坚持核决策权的绝对垄断,而德国试图通过经济优势主导欧盟核力量,双方的战略目标南辕北辙。 英国的态度则更为微妙,尽管拥有225枚核弹头,但英国核力量高度依赖美国技术,且首相斯塔默明确反对核扩散,更关键的是英法核武库规模有限——法国290枚、英国225枚——仅相当于俄罗斯核武库的零头,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战略威慑,即便德法真能达成协议,这种小马拉大车的核威慑体系,在美俄战略核力量面前不过是螳臂当车。 德国推动核共享的深层动机,是试图通过“欧洲化”摆脱历史枷锁,但这种努力从一开始就陷入悖论,要实现防务自主,就必须整合欧洲军事力量;而整合的前提,却是法国让渡核控制权,这恰恰是巴黎无法接受的。 德国的政客们现在似乎忘记了,二战后的和平红利正是建立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之上,1990年“2+4方案”签署时,德国前总理科尔曾承诺永远放弃战争手段,这一承诺不仅是对受害者的告慰,更是德国重返国际社会的入场券。 如今,当德国军费突破GDP的3.5%,当联邦国防军开始制定对俄作战计划,当“核共享”成为议会辩论的议题,欧洲不得不再次审视这个曾经的战争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