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殊家庭图鉴父亲以卖炭为生计,子女凭卖油谋生路 跨越时代的“两翁”:家庭奋斗的镜像

殊家庭图鉴父亲以卖炭为生计,子女凭卖油谋生路 跨越时代的“两翁”:家庭奋斗的镜像与启示 高尔基曾言:“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随着岁月流转,当我们步入一定年纪再捧起书本,会惊觉诸多人生轨迹早已在字里行间悄然铺陈。身为 70 后的我,在知天命之年回首,竟发现儿时所学《卖炭翁》《卖油翁》,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家庭中两代人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奋斗历程。两代人皆为生活奔波,虽无惊天动地之能,做不了大老板,但财富状况却大相径庭。 《卖炭翁》:父亲的勤劳困局 《卖炭翁》里,那位老者在山中辛苦数月,烧好一车炭,待雪至便赶着牛车进城售卖。寒风中,衣衫单薄的他刚到城里,还未叫卖,宫里人便扔下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强行拉走炭。卖炭翁一脸茫然,这点东西如何维持一家生计?他赚钱艰难,原因有三。其一,通讯闭塞,无法精准掌握城里情况,到城才知下雪日街道冷清,也不懂“宫市”规则。其二,拼命劳作意义有限,冒雪奔波,若病倒,医药费都成问题。其三,卖炭季节性强,春夏秋三季无收入。 我的父亲,一位四零后老农,恰似现实版的卖炭翁。在无电话、手机的年代,他带着家人在湘南罗霄山脉腹地辛勤劳作。一年三季,他都在田间忙碌,种稻、插秧、收谷。每天天未亮便下地除草,夜幕降临才给水田灌水。初冬交完公粮,卖部分稻谷,可收入远不够三姐弟学费,过年也难置办年货。为生活所迫,父亲去石灰窑打工,那里灰尘弥漫,恶劣环境让他常生病,却仍带病劳作,晚年更是耗费大量钱财治病。父亲一生节俭,“可怜身上衣正单”,去集市看棉衣、秋裤,因价格贵而舍不得买,补丁衣服穿了一件又一件。正如那句“如果勤劳能致富,那么世界首富是一头驴”,勤劳的父亲在闭塞山沟,因缺信息、正确思维,始终未能富起来。 《卖油翁》:子女的复利智慧 卖油翁大半生挑着油桶走街串巷,多年训练让他能精准倒油入壶,其名言“我亦无他,惟手熟尔”道出精髓。《卖油翁》中解牛厨师、做车轮木工,皆简单事重复做,重复中获利,这便是“复利定律”。财富非暴富所得,而是日积月累。 我们 70 后这一代,若经济尚可,便有“卖油翁”智慧。小时候随父母下地,看不到前途,读书也不受重视。初中毕业后,和村里多数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我在东莞企石镇,姐姐在石碣镇,哥哥去隔壁县小煤窑。打工辛苦,月休仅一天,还押一个月工资,月薪三百多,对农村出身的我们已算不错。多年后,姐姐升主管,工资提高;我学会开车,在货车行业打拼八九年;哥哥在煤窑坚守。三十多岁时,我们用积蓄在县城买房,让子孙能在城里读书,自己也能在城开小店或打工。如今,我们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余钱买了小车,虽不奢华,却是儿时不敢想的。我们无特别技术,只是熟能生巧,扎根一个行业多年,经验成钱。我们走出乡村,如卖油翁走村串户,长了见识,看到大城市人生存法则,获启发。 古今映照:家庭奋斗的启示 《卖炭翁》作者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篇文章可窥时代人物形象,过去的人是后来人的基石与托举力量。《卖油翁》作者欧阳修言:“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解读文章能以古喻今,明做人做事利弊,知如何取舍。作为底层人,在一个地方深耕,将经验变技能,技能变钱,日子也能富足。家庭中,年轻人莫笑老年人,各有各的苦、时代与机遇,努力过便无悔。几代人接力,家庭定能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