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终于等来了那张纸。6月29日,中国宣布“有条件”恢复部分日本水产品进口。消息一出,日本媒体和政客都松了口气,石破茂这样的老狐狸更是赶紧出来刷存在感,生怕别人看不见他的“功劳”。可真以为这是“中方放软”吗?想得未免太简单。 这一次放行,条件和红线写得清清楚楚:福岛等十个县继续在黑名单上,剩下能出口的也得接受中方的独立取样、全流程监测,合格才能放进来。换句话说,给你条路走,但盯着你脚底下的灯,随时能掐灭。 回头看看过去两年,从日本无视国际反对声浪强推排海,到中国顶住压力立刻封禁日本水产品,这事中方从没退过半步。当初日方嚷嚷什么“中方无权取样”“侵犯主权”,可现实打脸来得很快:没有中方自己盯着,没有中方的数据,别说市场敞开,连门缝都别想给你留。 所以,这次恢复进口,是日本捂着鼻子答应接受中方监督、配合中方独立检测之后的结果。中方也说得清楚:如果后面有问题,禁令随时恢复。什么叫“不信任”?这就叫不信任——盯着你看,手握刹车器。 有人说,这是不是“轻易放过了日本”?幼稚。国际博弈里,从来没有“情绪外交”。把禁令变成一张长期谈判桌上最硬的筹码,让对方配合、规范自己,这才是持久有效的手段。更何况,这种局面既符合世贸规则,也避免了日本借口说中国搞“非关税壁垒”,正好堵住了对方打小算盘的后路。 别忘了,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早在2023年就顶住日美西方各方压力,第一时间封死了口子,是中国把这件事不断拉上国际议程,让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世卫、东盟都正视这场排海危机。 直到今天,换来一套独立监测机制,换来一份四点共识,这是一场硬仗打下来的成果,不是拍脑袋就能有的。 而且这事远没完。未来30年,日本排海动作一轮接一轮,中方不是给它背书,而是实打实要插进手去,掐住它的水龙头。外界担心的“放过日本”,从根上就没逻辑。更别提,那些长期盯着中日贸易缝隙搞小动作的人,这下看清楚了:你想靠暗箱操作混过中国市场那一套?门都没有。 有人喜欢把这种“阶段性恢复”当成软弱,看不见背后制度设计、技术博弈、国际斗争这一整套组合拳。可世界哪有那么多纯粹的硬碰硬?大国博弈,从来是打完一拳给一口气,让对方自己把绳套在脖子上。 日本国内多少人清楚,这不是“胜利”,是一次被迫妥协。石破茂也好,自民党那些人也好,心里明白得很,中国消费者市场是日本水产品的命脉,失去了这块口子,日本水产业就得慢性死。想要活路,就得守规矩。 这世界不信鬼神,只信筹码。中方让步?只是换了个牌桌继续博弈而已。 下一局,日本走不好,中国照样能随时关上门。别抱幻想,以为喊两句“感谢中方信任”就能糊弄过去。规矩就是规矩,不合格,就滚。 所以别误会什么“中方松口”。这不是恩赐,是一场长期拉锯的中间节点,是一次亮明底线、摆出实力、同时给对方一点活路的精准手术。剩下的,要看日本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