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一光棍收养两个月大男婴,含辛茹苦把他养大。40年后,男孩当上了武警上校军官,扭头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领导:我父亲年龄大了,在家无人照顾,我必须带着他上班! 在北京军事科学院的一间办公室里,武警上校军官董永在,郑重地向领导递交了一份特别的申请。这份申请不是为了升迁,也不是为了待遇,而是恳请单位同意他带着年迈的父亲一起上班。 领导了解情况后,被他那份滚烫的孝心打动,破例批准了。 这位董永在,早已把父亲董栋小带在身边照顾很多年。 1979年冬天,内蒙古的天气格外冷。村里有个年近五十的男人,叫董栋小。 他独自一人和老母亲一起生活,日子过得清苦。早年,他有过妻子和两个孩子,可惜孩子都不幸夭折,伤心过度的妻子最后也改嫁了,只留下他守着孤清。 这时传来个消息,邻村一对穷夫妻,无力养活刚出生两个多月的男婴,想送人。 董栋小辗转难眠。天未亮,他便顶着寒风出门,把冻得小脸发青的婴孩裹在怀里抱回了家。 看着怀中弱小的生命,董栋小的心揪得紧紧的。当时家里穷得快见底,仅有的一点存粮和唯一值点钱的大肥猪,他二话没说全卖了,托人请了位奶妈喂养娃娃。 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老天爷,可千万得让这孩子活下去啊。” 于是,给孩子起了个名字董永在。 小永在懂事早。村里很多孩子早早辍学帮家里,董栋小却总对儿子念叨:“娃,踏踏实实念书,才有出路。” 他拼了老命种地,也绝不让儿子为学费发愁。 永在很争气,成绩总拔尖。初中毕业考进名校旗下营中学,对快六十的董栋小却是重担。老汉拼命干活挣学费累倒了。 十六岁的董永在看着病床上的父亲和录取书,默默扛起担子。 他天不亮熬药,赶驴下地,中午跑回家做饭,靠冷馒头果腹。上学后,为了省下饭钱给家里,他顿顿开水泡晒的干馒头片。 直到高二,食堂主任发现文科尖子竟如此清苦。校长深受触动,立刻决定免除他全部学费,特批他在食堂免费吃二等伙食。 这份雪中送炭点燃了永在的心。高中三年他愈加刻苦,各类“三好学生”证书拿到手软,成功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 大学期间,家贫依然,奶奶病重开销更大。永在白天读书,夜晚打工贴补。 毕业后他进入部队,从排长、干事到指导员,踏实勤恳。工作之余没丢书本,又考上吉林大学读研。 2007年,凭韧劲考入国防大学攻读博士。 博士毕业后,他成为天津武警指挥学院教员。有了安稳工作,他立刻将独居内蒙古的老父董栋小接来同住。父子漂泊半生,终在天津落脚。 随后,董永在获得进入北京军事科学院做博士后的机会。前程虽好,看着身边越发老迈、步履蹒跚的父亲,他实在不忍将其独留天津。 最终,他带着父亲住进学院博士后周转房。 2019年,董永在博士后出站后,直接留在了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 这阶段工作特殊,他时常需要被上级抽调参与一些重要课题研究,离开研究院驻地就是很长时间。 此时的董栋小老汉已年近九旬,走路更加缓慢,日常生活处处需要人搭把手照料。 一想到要把老父亲一个人留在驻地,董永在就坐立难安。实在没别的办法,他鼓起勇气找到了研究院的领导,诚恳地说出了自己的困境和请求:希望能带着老父亲一起去工作地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父亲。 军科院的领导们了解了他的情况,也看到了这位老人身边,确实需要亲人照顾。 他们被这对父子间跨越血缘的深情和责任担当深深打动了。经过认真考量,单位决定破例批准了他的申请。 于是,董永在工作到哪里,就带着年迈的父亲去到哪里。 如今,董栋小老人的背更弯了,行动比之前迟缓不少。 董永在的生活早已完全围绕着父亲打转:每天到了饭点,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亲自打饭回家陪着父亲一块吃。晚上总记得打盆温度合适的热水,给老父亲仔仔细细烫烫脚。 每周必定会空出时间,帮父亲洗个舒舒服服的澡,再里里外外擦拭干净。每个月还会拿出推剪,耐心地给父亲修剪花白的头发。这些成了他生活中雷打不动的规矩。 每当夜深,看到父亲安睡的面容,董永在内心总是平静而温暖。虽无血脉相连,但四十余载风雨相依,早已铸就了比血缘更深的羁绊。寒冬里伸出的那双手,早就换来了余生的寸步不离。这份恩,他用一生在还。 主要信源:带养父进京做博士后研究,11年形影不离,中国军网
猜你喜欢
我曾经听亲子鉴定的朋友讲这样一个真事:外省女子跟两个成年男子给13岁男孩坚定父亲
2025-06-26
赵若厉说
天呢,这个媳妇不得了,小小年纪说话太毒了,竟然这样当众说许敏“她就是老无所依的人
2025-06-30
墨色流年绘风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