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大平原(四百二十三)|风铃声脆

风铃声脆

文/张国辉

家乡古城有寺名曰大觉,寺虽不大,历史却古,名声也隆。此寺原名“普照寺”,寺中浮屠“海丰塔”原名“普照寺舍利塔”。始建于公元639年(唐贞观十三年)。明初,无棣改名海丰,普照寺改称大觉寺,塔遂名“大觉寺塔”“海丰塔”,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

因为寺是名寺,塔是古塔,历史悠久,文化鼎盛,于是便成了当地人们竞相观赏、游玩、朝拜的好去处。笔者就是这万千人中的其一,我之于去大觉寺、海丰塔,不分时节,无关冷热。只要得了空闲,只要觉得自己在文字输出上有所乏力之时,我多半便骑上自行车,十余华里的路程,20分钟的时间便到达。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乐此不疲。

今年以来,我骑行大觉寺、海丰塔从早春就开始了。春寒料峭中,我走进大觉寺,一种肃穆庄严感油然而生。从南面进入寺门,迎面便是大雄宝殿,殿内正面供奉着三尊佛祖的巨像,慈眉善目,透着一种神圣与和善的气息。殿内东西两侧是十八罗汉塑像,并有简要介绍。有心的人总在佛祖前焚香跪拜,以虔诚之心向佛祖倾诉心中的苦乐和迷茫,以求与佛祖心性相通,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和安抚。对于其中的真诚、回报,我们且不做现实的物质的评判,但对于其心理的收获满足,却应该是给予认同的。而驻足每一尊罗汉像前,不但能熟识他们各有千秋的奇特形象,还能了解其深厚的佛学渊源。我每次来到大殿前很少进入大殿内,一般只是在外面静静地注目于佛祖,求得一份心灵上的清静。

大雄宝殿东西两侧还各有一个较小的殿宇,是分别供奉观音菩萨与地藏菩萨的所在,在我看来也同佛祖的殿宇感觉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在规模和级别上有所不同罢了。游人一般都会在膜拜完大雄宝殿内的佛祖后,带着同样的诚心到里面驻足膜拜一番。而于我,则同样多是在外面远远观望,只求一片静心而已。

从大雄宝殿往西是一尊憨态可掬的弥勒佛,他袒胸露腹、笑容慈祥,具有一种治愈人性的智慧在里面,至于感受多少通透多少,只能看各人的慧根了。但那句世人皆知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偈语,不知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智慧在里面。大觉寺里这尊弥勒佛祖不知见证了无棣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多少岁月风雨和世间的人情冷暖。

从弥勒佛往北50米就是寺中浮屠“海丰塔”了。这座建造于唐代的十三级舍利宝塔在明代吏部尚书杨巍编著的《海丰县重修宝塔记》中这样记述:盖太宗尚浮屠,彼时佛国进舍利几十粒,太宗颁海内大郡,命建塔贮之。《春秋左氏传》记载,齐伐楚,管仲言于楚使曰,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无棣乃太公赐履之地,齐燕之界,其故垒遗墟故存,或可以称大郡,而有此塔也。

当下人们所看到的塔为新建之塔,由祖籍无棣、人民大会堂总设计师、建造师,国家建筑大师张镈设计图纸,于1992年新建落成。塔为八角十三级楼阁式样,材质为砖。此塔仿照旧塔原型,远观古朴庄严,大气稳重,颇具古色古香之意和佛性空灵之感。每一塔角都挂一铜铃,轻风摇动,有清脆悦耳之音,与这寺院内整体的氛围十分和谐。从塔基之下仰望塔顶,更突显其巍峨之势,让人不由联想翩翩,或许就在这塔基的脚下,曾经就是达官显贵膜拜之地,又或许留下过无数善男信女虔诚的足迹。古老的历史印迹,不仅引发人们的想象,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它们面前,人们能够忘却世间的名利得失,心灵得到温润抚慰,一时间变得澄清和空灵起来。这种澄清和空灵因为春雨的点缀,越发浓重和真实。眺望塔尖处,细细的雨线斜斜地落下,把天际渲染的深邃空濛,给原本静谧的氛围披上了一层神秘虚幻的外衣。

而在最近几次的观赏中,吸引我的却是那几只小巧轻盈梵音渺渺的风铃。大觉寺内的植物以古槐为多,很多已有上百年的树龄,枝繁叶茂,浓荫蔽日。就在这些古槐的树荫里,轻风拂过常有清脆的空灵之音飘摇而来,断断续续,缠缠绵绵,忽高忽低,若有若无。初次听来,让人有恍惚之感,或以为佛音弥漫,或以为天外飞仙,举目四望,却不见踪影。静心细听,定睛搜寻,却原来就是悬挂于古槐的腰间,藏于枝叶之间,随风而动的一只只风铃。

这种风铃材质为铝,上有一圆环,圆环以绳为结拴于高处的枝杈上,中间一绳向下连接一圆盘,再往下又连接一薄片,圆环相距圆盘50厘米左右,圆盘相距圆片又稍微长一些。顺着圆环一周分散下系六根圆管,长度超过圆盘,不及圆片。因是铝材,所以轻盈飘逸,有微风过,就轻轻飘动。这种学名为Nature'sMelody系列风铃,采用调音金属铝管设计,每根管子都经过声学测试,碰撞时发出的声音干净、悠长,像风吹过麦田,也像雨滴落在屋檐。

圆柱及圆片经过微风的震动发出清脆的声响,缠绵不绝,而随着风力的加强,圆柱能不时地触及圆盘,其撞击声更加深厚悠长,就如同一片鼓点声中,不时加入的铜锣声,让一片乐声中有了节奏,一曲合奏的大型音乐里就有了高低起伏,有了抑扬顿挫,有了急促舒缓。而这种带了节奏的音乐越发给人以空灵、高妙的感觉,那清脆的铃动之声,如清风拂面,如温水涤足,如梦如幻,如丝如缕;而那不时响起的铜锣声,如睡梦中的钝击,如深夜中的突响,总是让人为之一震,恰似醍醐灌顶,振聋发聩。这种有缓有急,有张有弛,有轻有重的乐音,从内心深处激发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阐释,启发了人们对于人生的沉思,或许就在这余音绕梁之际就有了对生活更旷达更开阔的理解和认知,实现了人生的升腾与涅槃。

这美妙高远的风铃之声,让我回想起儿时小学校里大槐树上的那只大铁钟。在当时,这种大铁钟好像是每个学校的标配,只要在一个院落里看到悬挂于老槐树上的大铁钟,大半就知道是到了教书育人的校园之内。虽然这大铁钟大都是黑色,样子笨重,敲出的声音也远没有如今这风铃的声音清脆悠长,但其声音却是更为的浑然厚重。每当这钟声响起,寂静的校园里就响起了稚嫩的琅琅读书声,钟声、风声、雨声、读书声,组成一幅和谐的生活画卷,让人们在迷茫中看到了光亮。而今记忆中的铁钟和钟声早已再难寻觅,但每每看到听到或者想起,人们总是能从久远的岁月过往里,体味到故乡根脉的绵长,乡愁的厚重,父辈的殷殷厚望。

而每当听到风铃发出的高妙的天籁之音,我就会陶醉其中,如同在这古老的寺院之中入了定,整个人是空灵的纯粹的清莹的,身体和思想都随着这舒缓有致的韵律飞舞飘扬,生活中的那些不堪、世俗与污浊,都从身体上头脑中脱离而去,看见的想到的是一片纯洁的云、清凌凌的水和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