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中国继续保持这种态度,俄罗斯或许就得重新考虑方向了。”不久前一位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竟然发出了这样的观点。他口中的“态度”,毫无疑问,指的是中国自战争以来一直坚持的中立立场。表面上听上去像是在分析战略,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这其中蕴含着俄罗斯那掩不住的怨气。 最近俄乌局势依然紧张,俄罗斯内部慢慢涌出了一些新观点,俄罗斯的战略分析人士公开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坚持现在这种“不偏不倚”的立场,俄罗斯可能要重新审视两国关系。 在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中立立场,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这种态度在国际社会赢得认可,却让部分俄罗斯战略界人士感到不满。这种怨气背后,折射出俄罗斯在战略压力下的复杂心态。 从经济合作看,俄罗斯作为全球最大能源出口国,2024年对华原油出口量同比增长18%,天然气进口量突破400亿立方米。 但合作并非一帆风顺,中俄东线天然气项目谈判持续十年,价格分歧曾一度陷入僵局,俄方最初要求每千立方米不低于370美元,而中方坚持不超过230美元。尽管最终达成协议,这种博弈仍让俄方感到“中国在经济合作中过于务实”。 更让俄罗斯焦虑的是,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在2025年前5个月同比增长2.9%,达到2.3万亿元人民币。这种“向东看”与“向西行”的平衡策略,让俄罗斯担心自身在对华合作中的不可替代性下降。 俄罗斯在冲突中暴露出的电子元件短缺问题,曾寄希望于中国提供军民两用技术支持。有俄罗斯专家公开表示,中国的PLZ-05式155毫米自行火炮、PCL-181型轮式榴弹炮等装备“特别值得在实战中测试”,但中方始终严格遵守中立原则,未向俄方提供致命性武器。 这种克制在俄方看来,与朝鲜等国的“实质性支持”形成鲜明对比,被解读为“战略盟友的缺位”。 然而矛盾的焦点在于国际立场的差异,在联合国涉俄决议投票中,中国多次投出反对票或弃权票。 2022年4月关于暂停俄罗斯人权理事会资格的表决中,中国是24个反对国之一。这种态度虽符合国际法原则,却让俄罗斯感到孤立。 更让俄方不满的是,中国在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时,始终强调“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等原则,这种超越阵营对抗的立场,与俄罗斯期望的“战略声援”存在明显距离。俄科学院专家卢金曾直言,中方立场文件“不仅面向俄乌,也适用于整个国际社会”,这种表述被部分俄方人士视为“未完全站在俄罗斯一边”。 再加上经济制裁的压力放大了俄罗斯的焦虑,202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俄罗斯GDP增速仅为1.5%,失业率达2.8%。尽管中国通过扩大能源进口、推动人民币结算等方式提供支持——2024年中俄贸易额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已超80%,但俄方仍感到“中国的帮助不够彻底”。 更让俄罗斯担忧的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日益深化:中吉乌铁路项目在拖延25年后终于启动,这条全长523公里的铁路将使中国货物经中亚至欧洲的运输距离缩短近千公里。尽管俄方最终表示支持,但项目初期曾担心其削弱俄罗斯主导的“第一亚欧大陆桥”地位,这种地缘竞争的隐忧始终存在。 民众情绪的分化也反映出问题的复杂性,2025年民调显示,超过70%的俄罗斯民众对中国持正面看法,认为中国的中立立场“帮助俄罗斯顶住了西方压力”。但精英阶层的态度截然不同:部分战略专家将中国的中立解读为“利用俄罗斯消耗西方力量”,甚至声称“俄乌冲突持续符合中国利益”。 这种认知差异,使得俄罗斯在对华政策上陷入矛盾:既需要中国的经济支持,又对中国的战略自主心存疑虑。 俄罗斯的怨气本质上源于战略预期与现实的落差。在西方全面制裁的背景下,俄罗斯迫切需要中国提供更多政治支持和军事援助,而中国坚持的中立原则与不结盟政策,使其无法满足俄方的期待。 这种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正如俄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所言,俄罗斯经济 “需要实现平衡增长”,而这种平衡的关键,在于能否在与中国的合作中找到新的利益契合点。未来,中俄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双方在战略互信、利益协调和国际责任等层面的博弈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