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给公司做饭,天天买菜能扣下十几元。她说她天天去固定的菜贩那里买菜,老板就会便
邻居给公司做饭,天天买菜能扣下十几元。她说她天天去固定的菜贩那里买菜,老板就会便宜卖给她,有时还赠送不要的不新鲜的菜。然后用微信红包付给老板原价的菜钱,卖菜老板会用现金返还邻居打折后的钱,每次都有十几元的收获。她在公司干了十几年,老板都不知道。
这个邻居叫张姨,今年五十八岁,在公司食堂做了整整十五年。每天清晨五点,她都会准时出现在菜市场的老刘菜摊前。老刘总是笑眯眯地给她留好最新鲜的蔬菜,却按处理价结算。"张姐,这捆菠菜有点蔫,算你半价。"老刘说着,顺手又塞给她两把香菜。
这天,公司新来了个年轻会计小林。午饭时,她皱着眉头对经理说:"最近菜价没涨,食堂支出却多了。"张姨正巧端着汤出来,手一抖,热汤洒在了围裙上。下班后,她急匆匆找到老刘:"明天开始按实价算吧,我怕..."
老刘却摆摆手:"张姐,你忘了?前年我老婆住院,是谁天天送饭?去年我儿子上学,是谁借的钱?"张姨沉默了。她想起老刘儿子考上大学那年,自己偷偷垫了五千块学费,至今没跟任何人提起。
第二天,张姨买菜时,老刘突然指着角落里一个鼓鼓的编织袋:"这是今早刚摘的有机菜,专门给你留的。"张姨刚要推辞,老刘压低声音:"你公司那个新来的会计,是我外甥女..."
小林很快就发现了蹊跷。她悄悄跟踪张姨买菜,却发现阿姨总把最好的菜挑出来,单独装一个袋子。更奇怪的是,老刘给的价格比市场价还低两成。正当她准备报告时,偶然听见食堂帮工聊天:"张姨每次都把最新鲜的菜留给加班餐..."
一个暴雨天,小林加班到深夜。饥肠辘辘的她推开食堂门,看见张姨正在整理食材。"还没吃吧?"张姨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用今天老刘送的土鸡蛋做的。"小林注意到,料理台上整齐摆放着三个保鲜盒,上面分别贴着"王总降压餐""李姐减肥餐""小张过敏餐"。
第二天,小林主动请缨帮张姨买菜。在市场里,她亲眼看见老刘把一筐高档菌菇塞给张姨:"这是山里亲戚送的,不要钱。"张姨却坚持扫码付款:"做生意不容易。"回去的路上,小林终于忍不住问:"阿姨,您为什么不把这些好菜算进公司账?"
张姨笑了:"公司给的餐标就那么多,要让大伙儿吃饱吃好,总得想点办法。"她指了指路边拾荒的老人,"你看老李头,我每天把菜根菜叶都留给他喂鸡,他隔三差五就给食堂送土鸡蛋。"
月底盘点时,小林把一份特殊报表放在经理桌上。上面详细记录了张姨这些年的"小动作":用差价补贴员工生日加菜、给值夜班的准备点心、自掏腰包给困难员工家里送菜...最后一页附着老刘的证词:"十五年来,张姐帮我们菜市场十几个摊主渡过难关..."
经理看完沉默良久,突然说:"下个月起,食堂预算增加20%。"他顿了顿,"另外,给张姨发个特别贡献奖,奖金就从她'赚'的那些钱里扣。"
颁奖那天,张姨红着脸站在台上,手里捧着沉甸甸的奖杯。台下,老刘带着整个菜市场的摊主来捧场,每人手里都拎着一袋自家最好的农产品。小林突然发现,张姨的围裙口袋里露出一角红色——那是张皱巴巴的欠条,老刘五年前写下的两万元借款,上面盖着鲜红的"已还清"印章。
如今公司食堂的墙上,挂着块"阳光采购"公示牌。张姨依然每天去老刘那里买菜,只不过现在所有交易都明明白白记在账上。而那个曾经装"外快"的铁皮盒子,变成了"员工互助基金",第一笔捐款来自张姨十五年积攒的一万八千六百二十三元。
最近,张姨又有了新"生意"。她带着食堂员工,把每天剩余的边角料做成咸菜、泡菜,放在公司前台出售,所得全部捐给福利院。老刘听说后,主动提供了五十个腌菜坛子:"张姐,这次咱们光明正大地'合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