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诊锁界)
来安县地处安徽省滁州市东部,与南京相邻,人口约41.6万,是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
相比于其他地方,来安县在医改过程中的特殊之处在于,这里探索了一条民营医院牵头做医共体的新模式、新路子。
据来安县卫健工委委员、计生协会会长段晓明介绍,来安县自2019年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共组建了4个医共体。现有医疗机构24家,其中县级公立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19家、县级民营医院2家。来安县家宁医院作为民营医院,组建的医共体覆盖15.7万人,包含4个乡镇,在来安医改中占据重要地位。
他们是怎么做的?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病人外流趋势有效遏制
基层诊疗占比位于全市前列
近年来,来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营医院发展,提出“两硬、四通和四满意”的公私联改发展方略。所谓“两硬”,是指党组织建设过硬、医疗服务能力过硬;“四通”是指当地人员管理相互流通、双向转诊上下畅通、药品使用体内贯通、医防结合县乡融通;“四满意”的意思是群众就医满意、政府放心满意、医院发展满意、职工收入满意。
无论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来安县坚持同政策下达措施,同要求规范任务,同标准严格管理。紧紧抓住“公私联改”这条主线,认真落实“两包三单六贯通”建设路径,围绕“五统一”工作任务,努力打造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共同体,探索出一条符合综合医改要求、贴近民生的新路径。
经过卫健系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如今来安县的病人外流情况得到有效遏制,县外就诊率稳步降低。数据显示,家宁医院医共体县外就诊率为15.96%(全县18.82%),病人外转得到遏制。此外,病人报销待遇有所提高。通过下沉病人,严把病人外转,扩大按病种付费管理,家宁医院医共体病人实际补偿比从69.65%提高到71.34%,增加1.69个百分点。
县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家宁医院是来安县的一所三级综合非营利性民营医院,病床530张,医护人员628人,医疗收入占全县约30%,服务量占全县总量的33%。能开展心脑血管支架植入术,骨科、外科微创术,新建ICU和肿瘤科等在医疗服务质量方面是过关的。
找准自身短板,建立共享机制
近年来,该地不断探索符合来安县域特色的医共体改革之路,在民营医院牵头做医共体方面,整体上做法有三:
■做法一:匡实组织领导,提升两个过硬。
来安县高度重视医疗机构党建工作。家宁医院医共体秉承“党建统全局,党务促业务”的指导思想,通过加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推进人才强院战略、落实主体责任,建立了抓党建促发展长效机制。包括一是抓医共体内成员单位党组织共建,积极帮助成员单位党支部达标创建;二是加强自身党组织建设,铸造先锋主阵地;三是成立医共体理事会,制定章程,按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要求,规范医院和成员单位管理,落实“两办十三中心”人员、场所,规范各项制度、流程和工作职责,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供了组织保障。
此外,该地找准自身短板,锤炼过硬的服务能力。家宁医院的发展,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仅在政策制定和土地使用上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保障。目前家宁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心电中心,心脑血管植入、微创项目在市内处于领先水平。
1.外引三甲,补齐自身弱项。家宁医院加强专科建设和引进人才。上联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点建设肛肠科、肿瘤科、妇产科、普外科、乳腺外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6个重点学科,引进4名专家组建4个专家工作室,补齐技术短板。
2.内联乡镇,服务同质化。家宁医院为医共体成员单位提供资金、技术支持,通过远程会诊中心,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检验中心,提供同质化服务。同时对下派到基层开展诊疗活动和手术的医师给予补助。
3.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在改革过程中力求做到点上发光,面上闪亮。在面上,坚决执行“一院一策”,按照“缺什么,帮什么,少什么,扶什么”的精准帮扶原则,家宁医院投入资金320万元,补缺4个成员单位的基本设备,改造半塔镇和施官镇中心卫生院的就诊流程。在点上,重点加强对半塔镇中心卫生院的投入,在医疗质量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公共卫生融合和医院文化建设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4.资金保障,激发提升动力。根据县医改办制定的《来安县医师培训资金管理实施方案》和《来安县医共体创新体制机制实施意见》,投入50万元,对医师外出进修学习,聘请院外专家在该地带教指导,省内外知名专家在县级医院设立名医(专家)工作室,以及县级医院专家在乡镇卫生院开展诊疗活动等给予经费补助,激发医疗机构能力提升活力和动力。
■做法二:建立共享机制,确保四个通畅。
1.统筹调度使用,人员相互流通。家宁医院坚持成员单位“一家人”,人员使用统一调配。当地实行了“双派送”制度。其组织4个专家团队,选派46名业务骨干到医共体内分院开展业务指导、技术帮扶和驻点工作,采用“1+1+N”的帮扶模式,坚持长期驻点和集中带教、团队指导和重点建设的相结合方式,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接收乡镇卫生院8名骨干医师到家宁医院进修学习,使基层医疗机构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同时加大业务培训力度,由家宁医院对医共体分院医师进行培训,同时让医共体内分院轮训村医。
2、建立绿色通道,转诊上下畅通。一是严格执行政策规定的收治病种。明确相关病例在县级医院住院治疗,医保基金不予支付,促使下转病人。二是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上下转诊得到延续的医疗服务。
3、突破使用掣肘,药品体内贯通。规范药品采购、使用管理,对县级专家在乡镇卫生院开展诊疗活动的药品,不受限三级医院使用限制,对成为单位的药品采购按省网采价格销售,二次议价的返点返给乡镇卫生院,不仅扩大了药品使用范围,而且保障了药品使用,同时也保证了乡镇卫生院的既得利益不受损伤。
4、发挥专业优势,医防县乡融通。认真执行公共卫生指导组派驻制度,县疾控中心、妇计中心和监督局专业机构派出指导组,指导组由指导员、联络员组成,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发挥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两个专业优势,融合贯通医疗和防保业务,形成监管、指导、推进、服务一体化,强化了项目实施,优化了服务质量。
■做法三:完善监管体系,实现四个满意。
1、建立考核体系,护佑公益性不受损,群众就医满意。来安县对4个医共体实行统一的绩效考核方案。明确医共体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政府指令性公共卫生任务,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管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等公益性指标执行到位。明确县外就诊率、医疗收入占比、人员支出占比等医改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二是加强依法执业与行风监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九不准”等相关制度。三是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监管。建立一整套考核体系,办医的公益性不受损,让群众就医称心满意。
2、树立诚信理念,发展可持续不动摇,政府放心满意。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家宁医院多次被评为全国诚信民营医院,医院有全国劳模1名、省级劳模1名以及省市级好人、学雷锋标兵等先进个人等49人,先后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业务技术骨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政府放心满意。
3、制定发展规划,确保创新性不放松,医院发展满意。根据县医改办制定的《来安县基层医疗机构重点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家宁医院制定医共体发展5年规划,在强练自身内功的同时,带领成员单位同步发展。家宁医院对医共体乡镇卫生院提出5年内创建1所二级综合医院,所有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标准。同时,始终把创新和发展放在办医的首要位置,医共体总体建设发展满意。
4、实施绩效考核,激发积极性不懈怠,职工收入满意。全县医共体内实行统一的绩效考核方案,将乡镇卫生院作为县级医院的一个科室来管理、考核,收入由县级医院统筹管理,同时对年终考核优秀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奖励,激发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在考核指标中明确收入不与业务收入挂钩,并作为一票否决,在优劳优绩上下功夫,职工收入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