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幸观摩陆易导演的杭州湖山访石纪录片《两只金狮子》,大饱眼福。
《两只金狮子》观影会
影片中出现了诸位摩友探访南屏山小有天园遗址的场景,其中就有现场释读北宋康定二年(1041)“张若谷等题名”的镜头。此题漫漶严重,字迹不清,幸好有前人完整记载,可供参考。纵览前人记载,多认为此题是张若谷和张从革两人题名,但细究之后,前人之说可被推翻。
阮元《两浙金石志》卷五针对此题的记载如下:
宋张若谷等南屏山题名
龙图阁学士、刑部侍郎、知府事张若谷,两浙路体访安抚、三司度支判官、税课转运使、司勋郎中张从革,康定辛巳暮春二十三日游晏此山,尽日而去。
右在南屏山,摩崖,正书,五行,字径二寸余。按:《宋史·本传》“若谷,字德繇,南剑沙县人,进士及第,历官至龙图阁学士,徙杭州,会岁饥,斥余廪为糜粥赈救之,累官至尚书左丞”。《咸淳临安志》“若谷,自知应天府为龙图阁直学士移知,五月壬申徙知郑州”,此题又书“刑部侍郎”,皆可参考。若谷在杭不及一年,前任司马池,即为转运使张从革所恶,捃摭其事,条奏之而去,亦见《临安志》。
2021年10月28日,奚珣强兄与笔者探讨此题释文,他指出“两浙路体访安抚”中的“访”字很可疑,笔者当时也觉得这个字不像“访”。后来,经过一番论证之后,两人一致认定,这个字乃是“量”,“体量安抚”是北宋时常见的官职名称,而“体访安抚”则未曾见过。随着交流的深入,两人还觉得“税课”二字的释读也十分可疑,二字很不像人名,而“税课转运使”这种官职又闻所未闻,但当时未能更进一步,没能确定替换字眼,暂作搁置。
在奚兄参与撰文的《湖山镌永——杭州西湖历代摩崖题刻拓本》(文物出版社,2023年)一书中,此题的释文被修正为:
龙图阁学士、刑部侍郎、知府事/
张若谷,两浙路体量安抚三司/
度支判官税□转运使、司勋郎/
中张从革,康定辛巳暮春二十/
三日,游晏此山,尽日而去。
张若谷等题名拓片,清兄摄于“湖山镌永”展览现场
笔者在撰写《〈两浙金石志〉所录杭州摩崖辨误补正二十则》一文时,针对此题,除了纠正“访”字之误外,顺便提了一句:
释文中“税课”二字亦有疑,今难辨,两字或为人名,即题名者有三人。
长期以来,这两个字没能最终确认,成了笔者的一个心结。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25年4月11日,金石同好郭欣兄给笔者发来了“度支判官魏兼”的信息,他转发何新所老师的朋友圈分享,认为《湖山镌永——杭州西湖历代摩崖题刻拓本》中所录的“税□”二字,应是“魏兼”。笔者立即展开核实,重新看完拓片后,笔者完全同意何老师的看法,那个被认为是“税”的字,实际上是“魏”,两字在字形上有相似之处,但由于一些笔画风化不存,导致笔画相对较多的“魏”被误识为笔画相对较少的“税”。“魏”后一字,太过模糊,难以通过字形判断。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庆历元年(1041)春正月下载:
壬戌,遣使体量安抚诸路:翰林学士王尧臣、崇仪使果州团练使张士宣,陕西路;知制诰王拱辰、西京左藏库使马崇正,益梓路;知制诰贾昌朝、閤门通事舍人徐奎,河北路;度支副使杨告、西京左藏副使彭再思,河东路;侍御史知杂事张锡、内殿崇班慕容惟恭,利夔路;侍御史论程,京东路;鱼周询,京西路;方偕,江南东西路;殿中侍御史施昌言,淮南路;度支判官魏兼,两浙路;范宗杰,荆湖南北路。
这一大段记载,我们最关注的信息提炼如下:庆历元年(1041)春正月壬戌,度支判官魏兼,被任命为特使,前往体量安抚两浙路。这就和石刻中的“两浙路体量安抚、三司度支判官”这个官衔对应上了。庆历元年(1041)也就是康定二年(1041),这年十一月年号由“康定”改为“庆历”。石刻是暮春三月,此时尚未改元,所以还是使用“康定”,而《续资治通鉴长编》成书于南宋,则用了“庆历”。综上可知,官衔、时间和姓氏都能和石刻完全对应,故此人为魏兼无疑,“税课”果然是误读。
张若谷等题名拓片
来源于《湖山镌永——杭州西湖历代摩崖题刻拓本》
此题修正后的释文如下:
龙图阁学士、刑部侍郎、知府事/张若谷,两浙路体量安抚、三司/度支判官魏兼,转运使、司勋郎/中张从革,康定辛巳暮春二十/三日游宴此山,尽日而去。
自此,隐匿在此题中的第三者“魏兼”终于被揪出。魏兼,字介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与范仲淹同年中第(见《范文正公集》卷四《同年魏介之会上作》),范仲淹还有《滕子京、魏介之二同年相访丹阳郡》(《范文正公集》卷二)、《送魏介之江西提点》(《范文正公集》卷四)、《依韵和魏介之同游玉仙坛》(《范文正公别集》卷一)、《依韵和介之未开菊》(《范文正公别集》卷一)等诗作,可知两人交好。
此案的告破,要归功于何新所老师,笔者虽然与他素不相识,只是通过郭欣兄才得知他的发现。在不断交流和探讨中,我们离真相总会越来越近,求真是访石路上的快乐源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