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解放前夕,国民党将领刘伯龙,将黔军元老卢焘骗到市郊枪杀,谷正伦知道后,气得大口吐血,一心决定除掉刘伯龙这个死对头! 1949年11月15日,贵州晴隆县政府内突然响起密集枪声,国民党89军军长刘伯龙在会客室内中弹身亡,这起暗杀事件成为国民党败退前夕一个典型的内部火拼案例。 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5天前,11月10日,刘伯龙在贵阳枪杀了黔军元老卢焘,此举彻底激怒了贵州本土势力。卢焘时年68岁,曾参与辛亥革命,在贵州军政界享有很高威望。 刘伯龙是黄埔三期生,属于蒋介石嫡系,他担任89军军长后,在贵阳实行高压统治,与本土势力矛盾深重。卢焘被杀后,维持贵阳秩序的"民众临时治安委员会"随即瓦解,城中出现动荡苗头。 贵州省主席谷正伦听到卢焘死讯后当场昏厥,作为贵州本土势力代表,谷正伦深知卢焘之死会引发严重后果。此时解放军已逼近贵州,谷正伦需要稳定后方才能安全撤退。 11月13日,谷正伦以身体不适为由,通过军用电台邀请刘伯龙赴晴隆县“商讨防务”。为了打消刘伯龙的疑虑,谷正伦特意安排了刘的旧部、328师师长张涛一同前往。 刘伯龙接到调令后颇为得意,认为谷正伦要将更重要的职位交给自己,他的幕僚曾提醒"晴隆"与"擒龙"谐音,但刘伯龙并未在意,15日上午,刘伯龙带着副官和几名随从抵达晴隆。 晴隆县政府准备了丰盛宴席,席间,张涛频频举杯,气氛看似融洽,饭后,张涛提议到楼上会客室“详谈防务安排”,并以需要取文件为由支开了刘伯龙的副官。 会客室内早已埋伏了12名射手,当刘伯龙意识到不对想要掏枪时,枪声瞬间响起,这位在贵阳作威作福的军长当场毙命,年仅40岁。 消息传回贵阳后,89军部分官兵立即哗变,他们冲进晴隆县城进行报复,造成数十名平民伤亡。这场内讧进一步加速了国民党在贵州的溃败。 蒋介石对谷正伦擅杀嫡系将领极为不满,严厉斥责了这一行为,12月初,谷正伦被迫辞去所有职务,匆忙逃往香港。这位曾经的“贵州王”从此再未回到故乡。 事件发生后不久,解放军进入贵阳,当地民众对卢焘的遇害表示同情,对刘伯龙的死则普遍认为是报应。1950年代,新政府开始整理这段历史,卢焘被追认为爱国人士。 1986年,贵州省政府正式追认卢焘为革命烈士,在贵阳大十字街头,至今还矗立着卢焘的塑像,每年清明节,都有市民自发前来献花。 这起暗杀事件反映了国民党败退时期的混乱状况,各派系为了自保不惜内部残杀,最终加速了自身的灭亡。从某种程度上说,刘伯龙和谷正伦都是这种混乱的受害者。 历史档案显示,类似的内部火拼在1949年的国民党军队中屡见不鲜,权力斗争、地域矛盾、派系恩怨交织在一起,使得本就岌岌可危的军心更加涣散。 卢焘的故居现在是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展览馆内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相比之下,刘伯龙在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正面评价。 这个发生在黔中大地上的血腥故事,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权势者机关算尽,最终都难逃历史的审判。而那些真正关心民众福祉的人,则会被后人永远记住。 晴隆县政府的那间会客室,如今已经改作他用,但当地老人偶尔路过时,还会想起那个枪声响起的下午。历史的印记虽然模糊,但教训却永远值得铭记。 信源: 贵州省档案馆《国民党贵州省政府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谷正伦日记》、军事科学院《解放战争》(王树增著)、贵州省政协《贵阳文史》1989年第3期、贵阳市政协《卢焘纪念文集》(1986年版) [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