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36年,武术大师寇运兴在德国柏林献艺时,遭到芬兰拳击手的公然挑衅:“如果不敢

1936年,武术大师寇运兴在德国柏林献艺时,遭到芬兰拳击手的公然挑衅:“如果不敢与他交手,中国国术队就得贴海报公开表示认输!”寇运兴怒而接下战书。比武刚开始,他才使出一招,没想到竟突发意外。 1936年8月,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中国国术队刚刚结束表演,台下掌声还未完全平息。一个身材高大的芬兰人突然冲上台,用生硬的英语向正在整理器械的寇运兴喊话。 这个芬兰人是职业拳击手,在欧洲小有名气,他指着台边一张印有挑衅文字的海报,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屑。周围的观众渐渐安静下来,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寇运兴放下手中的大刀,转身面对这个比自己高出大半个头的挑战者,这把刀重达64公斤,是他师父曹振谱亲手打造,刀身上刻着梅花拳传承的标记。 故事要从许昌说起,1898年出生的寇运兴,幼时就在许昌文庙附近的武馆练功。当地人都知道这个孩子练功刻苦,冬天也不间断。他最擅长的是梅花拳,这门功夫在河南一带颇有声誉。 1925年,27岁的寇运兴正式拜入曹振谱门下,曹振谱是当时有名的镖头,精通多种器械。师父对他要求极严,每天凌晨三点就要起床练桩功,一站就是两个小时。 这种训练持续了近十年,1933年,寇运兴参加河南省国术考试,在对刺项目中获得第一名。当时的报纸记录了这次比赛,称他的枪法如行云流水。 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1935年的全国国术考试,这场在南京举行的比赛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武术高手。决赛中,寇运兴遇到了山东螳螂拳的传人。 比赛进行得很激烈,对手使出螳螂拳的连环攻击,寇运兴则以梅花拳的灵活步法应对。关键时刻,他突然变招,一记直拳结束了战斗。这场胜利为他赢得了前往柏林的机会。 1936年6月,国民政府决定派遣国术队参加柏林奥运会的表演项目,选拔时,寇运兴舞动64公斤大刀的表演让在场的人印象深刻。同行的还有郑怀贤等其他武术家。 8月1日的表演相当成功,寇运兴展示了大刀的各种套路,郑怀贤则表演了棍法。观众对这些来自东方的武术表现出浓厚兴趣,现场气氛热烈。 表演结束后,芬兰拳击队的教练带着队员前来观看,这个叫埃里克森的教练在欧洲拳击界有些名气,他的学生在职业比赛中战绩不错。看完表演后,他们似乎对中国武术的实战能力产生了质疑。 第二天,那个芬兰拳击手就出现在了表演现场,他当众提出要与中国武术家切磋,语气颇为挑衅。在场的德国观众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吸引。 寇运兴接受了挑战,比武地点临时安排在体育场的一个角落,周围聚集了不少观众。芬兰拳击手身材高大,肌肉发达,看起来确实有些优势。 比赛开始后,芬兰人按照拳击的习惯开始移动,寻找攻击机会,寇运兴则保持着梅花拳的基本站姿,看起来很平静。突然,他向前跨出一步,右拳直击对方下颌。 这一拳的速度和力道都超出了芬兰人的预期,他甚至没有看清寇运兴是怎么移动的,就已经被击中倒地。整个过程不到十秒钟,在场的观众都有些吃惊。 击倒对手后,寇运兴立即停手并上前查看对方的伤势,芬兰拳击手很快清醒过来,虽然有些狼狈,但并无大碍。他向寇运兴竖起了大拇指,承认了中国武术的实力。 这次较量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些德国媒体报道了这件事,称赞了中国武术的实战性。甚至有德国方面的人员找到寇运兴,希望他能留在德国发展。 寇运兴婉拒了这些邀请。表演结束后,他和队友们按计划返回了中国,回到许昌后,他继续在当地教授武术,生活相对平静。 多年以后,当年的那个芬兰拳击手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那一拳让他重新认识了亚洲武术,他后来成为了体育教练,经常向学生们讲述这次难忘的经历。 寇运兴在许昌度过了晚年,他经常向弟子们讲述柏林的经历,强调武术不仅是表演,更是实用的技击术。那把64公斤的大刀至今还保存在许昌,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 这个故事在武术界流传了很久,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也体现了文化交流中的相互尊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较量具有了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 如今回看这段历史,我们能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展示,更是东西方武术文化的一次真实碰撞。寇运兴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尊重,也为中国武术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信源: 开封武林精英 震惊柏林奥运会2016/5/3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河南省档案馆藏《1933年河南省国术省考实录》、许昌博物馆《寇运兴关王刀鉴定报告》(2017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国术馆赴德表演档案》、《体育文史》1983年第2期《访武术家寇运兴》、德国联邦档案馆《1936年奥运会影像资料目录》[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