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先进风采丨创新工作机制构建援助体系持续为疑难重症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唐山市疑难重症医疗援助中心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决定》。唐山市疑难重症医疗援助中心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唐山市疑难重症医疗援助中心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有“医”靠,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易看病,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唐山市卫健委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为最重要的民生事业强力推进,聚焦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最“难”的事,谋划推进疑难重症医疗援助体系建设,以一系列群众可感知、可触及的举措,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特别是看大病难的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

建机制,规范管理

市疑难重症医疗援助中心按照“边创新边探索,边探索边提升”的思路,研究制定了疑难重症医疗援助工作规则和会诊申请单、患者病情简介表、会诊报告单等远程会诊文书,以及诊前、诊中、诊后医疗服务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双向转诊、跟踪回访、满意度评价、信息技术保障等19项管理制度,全方位规范会诊流程,严格医疗服务管理,确保远程医疗安全。

拓平台,扩大远程会诊平台服务范围

市级远程会诊平台由建设初期的市中心区8家三级公立医院与县区48家二级医院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拓展到市域内100家非公立二级医院、专科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开展“一对一”“一对多”远程会诊,有效破解了之前医联体内部会诊的瓶颈制约,实现市级优质医疗资源的更加公平可及。积极组织引导市域内更多的医疗机构与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加大线上远程会诊的引进和利用力度,已由初期的10家市域医疗机构与20家京津知名医院分别增加至25家和36家。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远程会诊5239例,其中市级会诊2389例、京津会诊2850例。

引人才,开展面对面服务

在常态化开展远程会诊的同时,依托京津冀医联体建设,组织市域医疗机构与京津知名医院建立更加紧密的线下医疗服务模式,引进更多的知名专家团队来唐开展诊疗服务。2024年以来,北京友谊医院等70余家京津知名医院累计选派500余名专家到市域39家医疗机构开展门诊诊疗23792人次、手术6308人次、业务查房13926人次、其他诊疗792人次。

强帮扶,优质资源下沉

在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市级医联体、专科联盟的基础上,组织市中心区8家三级公立医院,选派市级专家以门诊坐诊、病房会诊、手术带教等形式,定点帮扶16家县级医院的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等20余个薄弱学科。2024年累计开展门诊诊疗7669人次、业务查房4996人次、疑难病例会诊394人次、手术333人次、业务培训1648人次。

多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能力

定期分类梳理全市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远程会诊典型病例,有针对性的面向县、乡、村医务人员开展诊疗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早筛查、早诊治能力。累计开展33期,受训医务人员达70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素养,使之更好地为居民健康服务。

各项措施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市域居民不出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级乃至京津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群众赴异地就医负担,特别是有效缓解了赴京津知名医院挂号难、预约检查周期长、食宿费用高、奔波劳顿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