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华北地区持续降雨,铁路防汛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从郑州特大暴雨的惨痛教训,到涿州段水害的紧急抢险,铁路防汛体系在反思中加速升级。如今作为晋煤外运主动脉的守护者,太原铁路局闻“汛”而动,依托“观云追雨盯图”主动布防模式,推动铁路防汛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根本性转变。这场“科技+制度”的双轮驱动实践,正为汛期钢铁大动脉的安全畅通注入强大动能。
在科技赋能的浪潮下,防汛已从“人海战术”转向“智慧防控”。过去,铁路防汛主要依赖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在极端天气面前常常陷入被动。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因降雨量监测滞后导致的列车运行受阻,暴露出传统防汛模式预警机制的短板。如今,太原铁路局“实时观云追雨盯图”的技术应用,为铁路防汛构建起强大的智能中枢——它融合气象云图、地理信息和设备布局,不仅能提前3小时锁定强降雨“靶心”,动态推算桥隧水位变化,更能在流量超过临界值前自动报警,将被动“等雨来”变为主动“迎雨防”。此外,在南北同蒲、瓦日等山区线路加装的刺丝滚笼如钢铁卫士守护着路基,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在恶劣天气中持续运转形成电子矩阵,这些“科技哨兵”借助AI算法,能实时识别钢轨变形、山体滑坡等安全隐患,对54处高风险地段进行全天候监测,并将预警到处置的响应时间压缩至分秒级。科技的应用不仅是工具的迭代升级,更推动铁路防汛工作从模糊经验迈向精准化的智能预警新阶段,让“数据跑腿”为钢铁大动脉筑牢汛期安全智慧堤坝。
如果说科技是防汛的“硬实力”,制度创新则是提升防御效能的“软实力”。太原铁路局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提前储备防洪片石、抽水泵等抢险物资,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建立“预警—响应—处置”闭环管理机制,并通过分级管控精准投放资源:在暴雨橙色预警区域,客货列车降速至80公里/小时;在红色预警区域,直接采取封锁区间、列车绕行等措施,这种“一雨一策略”的动态调整,既避免了过度防控对运输效率的影响,又牢牢守住了关键区段的安全底线。值得关注的是,铁路局与地方政府打破“铁路管内、地方管外”的治理壁垒,创新建立“双段长”协作机制。双方依托数据共享,在铁路沿线形成联合巡查、隐患共治模式,协同处置沿线秸秆焚烧等风险点,并将铁路监测的雨情数据纳入地方防汛指挥体系。这一机制创新,不仅打破了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性,更为钢铁大动脉在汛期构筑起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当科技遇见制度,防汛不再是“孤军奋战”。回溯铁路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枕木钢轨到如今的智能铁路,防汛手段的每一次变革都折射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太原铁路局的实践表明,防汛效能的提升,离不开科技赋能的精准加持与制度体系的创新突破。当远程“云监工”解放了传统人力巡防,当分级管控机制让万吨列车在暴雨中平稳穿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铁路防汛能力的显著提升,更映射出整个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全面升级。
暴雨仍会降临,但“科技哨兵”的守护与“制度经络”的搏动,共同构建起防汛现代化的立体防护网络。这张网,是对过往教训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挑战的从容作答——它守护的不仅是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更是千万旅客的生命安全,以及国家经济命脉的稳定运行。(杜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