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67岁阿姨体内抽出奶茶样汁水!警惕,不是所有肚子痛都是胃痛

67岁的张阿姨因反复上腹疼痛,被当作“老胃病”治疗多年。经常在吃过晚饭后饱胀不适,隐隐地痛,偶尔会痛得比较厉害,多数情况下夜间休息第二天起来会好转,严重时吃些“胃药”疼痛也能缓解。

谁知,阿姨以为的“胃痛”,并不是真的胃痛,而且这些年因为她的自我误诊,延误了病情和治疗。

多年腹痛,“元凶”不是胃

最近过节,张阿姨操持家庭聚会、照顾孙辈劳累后又出现上腹痛,且疼痛逐渐加重,持续好几天不缓解,后来还出现发热呕吐。她又以为自己是胃病犯了,吃了往常吃的“胃药”,结果不仅没缓解,疼痛还加重了。

阿姨在老伴的陪同下来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就诊。接诊的消化内科张欣医师对其进行了详细问诊和腹部体格检查,结合腹部CT提示胆囊肿大、胆囊结石,立刻意识到张阿姨可能是急性胆囊炎,而不是胃炎。张欣医师赶紧联系普外中心吴劲风副主任医师共同会诊,确认是急性化脓性胆囊炎,需要立即住院手术治疗。

入院后,张阿姨血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超过2万(正常人一般5-6千),超敏CRP蛋白超过200mg/L(正常情况下小于8mg/L),生化化验指标提示黄疸指数、肝脏转氨酶、胆酶都增高。更糟糕的是,张阿姨在完善术前准备时还出现了寒战,体温骤然升高到39℃,心率加快,血压异常下降。这些都是急性化脓梗阻性胆管炎、感染性休克的表现!胆囊里的小结石已经进入胆管引起胆道堵塞,胆汁排泄不畅,情况危急。

普外中心陈剑副主任医师和吴劲风副主任医师果断积极应对,在加快液体复苏抗感染抗休克同时,寻求麻醉科同事全力配合紧急为病人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手术中看到,张阿姨体内胆囊高度膨胀,胆囊内都是脓性胆汁,胆管里也是脓性胆汁,术中胆道减压抽出的胆汁犹如奶茶一般浑浊,而正常胆汁应该是和色拉油一样清亮、金黄、透明的。

▲术中抽出黄白色奶茶样化脓胆汁(医院供图)

术中切除胆囊,通过术中胆道造影发现胆总管有可疑结石存在,手术中利用胆道镜探查胆管,并引流胆管。

由于和麻醉科以及胃肠外科护理团队紧密配合,对病人采取了加速康复外科(ERAS)措施,张阿姨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一天就开始进食半流质食物,并尝试下床活动。三天后,那些被误认为"胃病"的症状完全消失,整个人感觉非常轻松,T管开始引流出清亮的金黄色透明胆汁,肝功能也得以恢复。一周后,张阿姨顺利出院。

肚子上方痛并不都是胃痛

即便如此,张阿姨还是不解地问道:“肚子上面痛,老话都说是胃痛,而且还是吃过饭后不久就痛,为什么是胆囊炎呢?”

陈剑副主任医师解释道,胆囊位于上腹部偏右侧,胃在上腹部正中略偏左侧位置,但实际上这两个器官的主要滋养血管都发源于腹腔动脉,胚胎起源非常接近,支配它们的神经也是在同一个腹腔神经节交换神经信号并传达到大脑,所以在起病初期大脑虽然接收到疼痛信号,但无法判断来自哪个器官的疼痛信号。

胆囊就像挂在肝脏下方的小口袋,负责储存和浓缩胆汁。当我们吃油腻食物时,它就会收缩,把胆汁通过胆管挤进十二指肠肠道,帮助消化我们吃进去的高脂肪食物。如果这个胆囊这个口袋里长了结石,就像茶杯底沉积的茶垢,平时可能相安无事,但一旦结石卡在胆囊出口,胆汁流不出去,胆囊就会胀大、发炎,就像我们倾斜茶杯,几片茶叶堵住了杯口。

因此,中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上腹痛,不要轻易归为“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以及各种消化道恶性肿瘤,都可以表现为上腹部剑突下区域疼痛,一定要及时就诊,避免因诊疗延误而出现严重后果。

防治胆囊结石小妙招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其形成与饮食习惯、遗传、肥胖等多种因素有关。有效防治胆囊结石,建议做到——

1.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长时间空腹,定时定量进餐,有助于胆汁的正常排泄,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同时,饮食宜清淡,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像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食物会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促进结石形成。

2.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膳食纤维可以帮助肠道蠕动,促进胆汁酸的排泄,从而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建议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3.适量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有助于胆汁的排泄和更新,减少胆汁淤积的机会。建议每天保持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4.定期体检。通过B超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及时发现胆囊结石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恶化。特别是对于有胆囊结石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重视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