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西域各国的工艺品源源不断传入长安。丝织工艺家窦师纶看着波斯、粟特等地的装饰纹样,灵感迸发,将之与本土艺术结合,创造出陵阳公样。这种繁而有序、色彩奇丽的纹样很快引起宫廷的热烈追捧,更沿丝绸之路东传日本,西入波斯,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6月11日,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不少游客驻足在窦师纶墓志前。志盖为篆书,志文为楷书。细读志文,窦师纶的一生如画卷般缓缓展开。
志文中记载:“公讳师纶,字希言,扶风平陵(今陕西扶风县)人也。”据史料记载,窦氏一族源自北魏名门望族,在工艺营造方面有传承。窦师纶的父亲窦抗曾主持建造一座5层大木塔,并以金箔、碧玉装饰,在唐武德元年受封将作大匠。出身士族,从小接触工艺营造,为窦师纶打下了很好的美学基础。
隋朝末年,李渊在山西晋阳起兵反隋,窦氏一族积极响应并立下大功。唐朝建立后论功行赏,窦师纶获封陵阳郡开国公,并被派往益州任大行台检校修造,主管朝廷的丝织物。
益州即今天的四川一带,是蜀锦的原产地。蜀锦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顶级商品,以色彩明艳、织纹精细、花型饱满闻名,与云锦、宋锦、壮锦合称中国四大名锦。
窦师纶开始潜心研究纹样,在蜀锦与其他传统锦缎基础上引入波斯锦的设计理念,将波斯锦中的鹿、野猪等中亚文化元素替换为龙、凤、麒麟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成对出现。他弱化波斯锦联珠纹外沿圆圈图案,改为花草纹、宝相花纹等中国传统纹样。于是,一个个外圈花团锦簇、中间鸟兽争鸣的特色纹样被创造出来。正如唐代诗人卢纶诗云:“花攒骐骥枥,锦绚凤凰窠。”因窦师纶被封为陵阳郡开国公,于是人们便将这种纹样称为“陵阳公样”。
志文中“焕矣乎,亦文物之奇观也”的意思是,多么光彩夺目啊!这真是文物中的奇观!“文物”在这里指丝织艺术品。这是对窦师纶在当时织锦领域所作开创性贡献的称颂赞美。
陵阳公样作为唐代艺术设计的典型代表,充分彰显了唐朝时期兼容并蓄的文化气度,其艺术范式对后世工艺美学及周边国家的纹样体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陵阳公样在其他艺术,如铜镜、金银器、唐三彩、壁画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装点了文物,还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与文化的熏陶。
记者王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