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陈俊宇
载人航天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的大型系统工程,由14个大系统、上百个分系统组成,参与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人员。30多年来,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从无到有实现了千年飞天圆梦,再到首次太空行走,再到实现空间建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6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5位来自载人航天领域的代表,围绕“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进行了交流分享。
自1992年以来,来自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杨宏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实施,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设计的“天上宫阙”,在空间站建设的道路上书写了自立自强的时代乐章。
“中国空间站在轨安全稳定运行,航天员已是常态化在轨安全驻留。目前已经接纳了9个任务乘组的进驻,进行了6次太空会师,正在发挥国家太空实验室的职能,各项空间应用实验有序展开。”杨宏介绍了中国空间站相关情况,“后续,我们将研制并择机发射空间站扩展舱段,以不断提升我们中国空间站的能力,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局长李英良和团队主要承担载人航天工程顶层的总体设计、技术抓总和技术管理等工作。2022年,他带领团队与工程全线一道如期建成了我国的空间站,圆满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在现场,李英良向中外记者分享了一个刚从一线传来的好消息:我国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组织实施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新的重要突破。
当前,他和团队正在以运行好、应用好、发展好我国空间站和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全胜的优异成绩,在太空探索的新征程上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后续,我们团队将不懈努力,争取为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贡献更大的力量。”李英良表示。
“我非常自豪、也很荣幸能够见证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会师’,也亲自经历见证了中国空间站的建成。”1998年1月,费俊龙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
2005年10月,他担任指令长,和航天员聂海胜一起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2022年11月,费俊龙再次担任指令长,和航天员邓清明、张陆一起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作为航天员,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再次出征,这是我们的使命。”他郑重说道。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测控系统专家孙威工作28年来,亲历并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的发展与建设。他和团队被称为手中牵着“风筝线”的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他们身上得到生动诠释。
孙威在发布会上透露,如今,测控通信信号几乎覆盖全程,通过空间站内设计安装的无线通信设备,可以保证航天员与地面的科研人员、家人及朋友进行顺畅的音频、视频通信。
“我们用卫星实时搜索飞船的信标,用光学望远镜拍摄飞船返回的全过程,用直升机运送搜救队员第一时间抵达飞船落点,用医监医保车为航天员提供舒适的重力再适应环境,保障了每一名航天员平安回家。”孙威追随着几代测控通信系统总师的脚步,共同设计构建了服务神舟飞船返回着陆、覆盖陆海空天多层立体的载人航天搜救体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助理、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是一名“85后”航天人,十余年来一直在一线从事空间站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载荷研制工作。
空间应用系统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开展科学研究和相应的应用验证。张璐在现场展示了一个核心舱科学实验柜的模型——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这是我国最早上天的科学实验柜之一,“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地面上各类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室搬到太空里去,放进这么一个不到2立方米的实验柜内,支持科学家开展相关的科学和应用研究。”
“如今,实验柜突破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包括轻量化的、大承载的结构动力学设计等,让其承载比达到国际空间站的两倍以上,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最小的承载代价搭载更多的科学载荷上天,来满足科学家未来10年科学研究的需求。”张璐和所在团队把实验室搬上“天宫”,让太空的奥秘触手可及。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载人航天事业孕育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李应良道出航天人的心声,“我们一代代航天人就是用这种精神,铺就了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
(中工网北京6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