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俞平,上海漆器制作技艺、顾村俞氏百宝镶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创作的《白玉兰》《随行》《石榴》三件漆器作品,被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上海档案馆联合永久收藏。
理工男俞平是位非典型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懂技术、懂材料,甚至还会动手建模。
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俞氏百宝镶嵌技艺传到他这里时已是第四代。虽说家学渊源,但俞平起初并未将家族传承与个人事业捆绑在一起。他有自己的一番天地。
上世纪90年代,大量外资企业来沪开垦新市场。俞平技术过硬、脑子活络,很快被企业看中,并提拔至管理层。事业蒸蒸日上,年迈的父亲踟蹰许久开了口,“能回来帮帮我吗,这门技艺可能要失传了”。一向孝顺的俞平没有一口回绝,只以“我先试试”安抚对方。没想到,这一接担子,就是长达6年的案头苦学、意想不到的经济压力。好在,他不负众望,不仅捧回了业界颇有分量的奖项,也不断钻研新材料、新工艺,让百宝镶嵌这门非遗技艺从高阁走向市井。
还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吗?常被人问起的他说,“我现在只感慨时间不够。”
不炫技,要走心
百宝镶嵌之于俞平,不仅是非遗技艺,也是儿时记忆。
半大的毛头小子,看着祖父、父亲在案头边合作默契。只见两人指尖灵巧地将贝壳、宝石嵌入温润的漆器,灵动的花鸟山水跃然眼前。童年时光的细节早已变得模糊,但那“吱呀”转动的雕刀声成了他安定内心的力量。如今,他学着父亲的样子,拿起雕刀,在案头前一忙就是几个小时,时常忘记饭点。沉醉其中,他不仅为精进技艺,也为体悟人物心境。
这份专注源于父亲的教诲。有一回,技艺小有所成的他希望让父亲看看学习成果,便制作了名为“月宫嫦娥”的作品。没想到,正当他兴奋地展示作品时,却被当场泼了冷水。“身在月宫,嫦娥怎会面带微笑?”父亲严厉的话语犹如醍醐灌顶,俞平一下子想通了。从寂寥月宫看人间繁华,嫦娥应是忧虑、惆怅,带有淡淡乡思。
这成了俞平技艺生涯的转折点。自此,他的目光不再投向解锁了多高难度系数的工艺,更注重作品的厚度、温度。
寻觅灵感中,他“刷”到了一幅由顾村本地老人刘振禄绘制的《顾村老街荻泾河风情图》。这幅水墨长卷耗时近半年,其中描摹的老街烟火深深打动着俞平。但激光温度高,容易在雕刻时烧焦漆器。俞平辗转找到了首坤智能科技,成功运用对方的冷激光技术破解难题。
“守正创新,技艺最终要服务于人。”俞平还收藏着当年的“月宫嫦娥”,时刻提醒自己,不炫技,要走心。
回原点,再出发
俞平见证过百宝镶嵌的黄金时代。
上世纪80年代,漆器外贸生意正旺,独树一帜的俞氏百宝镶嵌技艺有口皆碑。一位来自老家江苏扬州的工作人员特地来上海拜访,邀请俞平祖父返乡建厂。彼时,老人年近古稀,毅然放弃了安享晚年的机会,从零开始。
“一期计划招收50个人,没想到报名太火爆,最后收了100多个人。”俞平回想,学徒们从简单的杯垫做起,把成品拿到上海市场售卖。没想到,第一批成品卖了近2万元,一下子解决了工人工资问题。挖到“第一桶金”后,工人们士气大振,一家乡办工厂就此冒了出来。
这件事让俞平笃信,百宝镶嵌拥有经济价值。多年后,当市场变化,老技艺乏人问津时,俞平想起的第一件事还是寻找生产基地。“有规模才有市场,被看见才有价值。”俞平还是选择回到原点,从扬州出发。今年,他从一众递来橄榄枝的合作对象中找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基地。“规模、品牌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情怀。”双方合作的首款产品是珍珠贝首饰盒。精心设计、品质在线,这款产品上线后市场反馈火热。
眼下,他带领团队研制数据库,将历史图册转化为数字资料,并接入DeepSeek等大模型,缩短绘图时长,降低百宝镶嵌工艺成本。
俞平身兼多职,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创业导师就是其一。他希望,更多高校嵌入更多专业、课程,让漆器、百宝镶嵌技艺形成学、研、产、销一条龙产业体系。“行业振兴不是喊口号,每个细节都要沉下去做。”他时常感慨时间流逝得太快,想擦亮百年名坊“漆石坊”的招牌,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