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主持人抛出“入行这么久,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个问题时,王晶想都没想就甩出一句:“李连杰是我最大的坎。” 王晶在香港电影圈是个硬角色,拍片无数,脑子活,点子多。可谁能想到,他嘴里最大的“坎”居然是李连杰。这事得从1993年说起,当时一部《新少林五祖》差点让他栽跟头。 王晶1955年出生在香港,家里是干电影的,他爹王天林可是老牌导演。从小泡在片场,他对这行门清得很。80年代,他自己上手,先写剧本,后当导演,搞出一堆赚钱的片子,像《赌神》《精装追女仔》,全是当年街头巷尾的话题。他拍戏有套路,能搞笑也能打,关键是总能抓住观众的胃口。香港电影最火那会儿,他算得上中流砥柱,不光自己干,还捧红了不少新人。 可干这行哪有不踩坑的?王晶碰上李连杰那次,真的是撞了个硬钉子。不是因为人有多难搞,而是因为那部《新少林五祖》从头到尾都像在走钢丝。 1993年,台湾老板杨登魁找上门,手里攥着定金,说要拍《新少林五祖》,还点名李连杰当主角。不止如此,他还要求给李连杰配四个实力差不多的搭档,不然就不掏钱。这条件一摆,王晶头都大了。那会儿李连杰红得发紫,片酬高得离谱,档期更是塞满,1993到1994两年拍了8部戏,忙得脚不沾地。更别提这戏背景是清朝,得剃头,可李连杰正拍《精武英雄》和《中南海保镖》,压根没法动头发。 这还不算完。找四个跟李连杰一个量级的演员,预算得爆成啥样?香港会打的明星不少,但能跟李连杰平起平坐的,数不出几个。就算找到人,钱从哪挤?杨登魁那边也不松口,王晶试着劝他换个题材,人家直接拿1974年张彻的《少林五祖》堵回来,说那片子当年不也卖座?这续集咋可能不赚?王晶没辙,只能硬上。 他脑子里乱成一团,想着五个搭档的事,差点把自己逼疯。后来灵光一闪,决定不找四个大人,改用五个小孩演少林五祖,把李连杰和一个小男孩推到前头,演洪熙官和洪文定父子。这招妙,既省钱,又能绕开档期和造型的麻烦。 主意定了,王晶立马动手。他跑北京挑演员,撞见个叫谢苗的小孩,小小年纪却挺有范儿,当场就拍板定了。女主角找了邱淑贞,老搭档,靠谱得很。还拉来刘松仁客串个总舵主,戏份不多但够劲。他自己也在片里跑了个龙套,演洪熙官他爹方世玉,算是给自己加了点料。 拍的时候,王晶使出浑身解数。李连杰的打戏拍得扎实,小孩的戏份也抓得准,父子互动还带点暖意。动作场面多,节奏快,看着不腻。1994年3月3日,电影上映,香港票房1940万港元,排当年第11,台湾也进了前十。成绩不算炸裂,但想想之前的烂摊子,能拍成这样已经算翻盘了。 这事之后,王晶在圈里的名声更稳了。他靠脑子快、手法活,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说李连杰是“坎”,其实也是在说他自己有本事,能把这“坎”踩过去。 这事不光是王晶和李连杰的交集,还让人看到香港电影那会儿的玩法。导演得会变通,市场得会拿捏,演员得会配合。那年代拍戏,拼的就是脑子和胆子。王晶这人,不服输,点子多,撞上李连杰这样的“坎”,愣是给趟出一条路。 再说李连杰,他在这事里也不是啥负面角色,就是红得太狠,档期和条件卡得死死的,逼得王晶得使出浑身解数。这俩人,一个是商业片老手,一个是功夫片顶梁柱,撞一块儿,擦出的火花还真挺带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