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张发奎对代总统李宗仁说:“老蒋在广州,身边就十几个警卫,咱们扣了他!”李宗仁犹豫不决,最终放弃行动。蒋介石得知后冷笑:“他们不敢动手。”不久后解放军攻入广东,国民党政权彻底瓦解。
1949年的中国,国共内战已到尾声,国民党节节败退。那年7月,广州成了国民党临时落脚点,可局势早就不受控制。解放军步步紧逼,广东眼看守不住。就在这节骨眼上,陆军总司令张发奎提出了个大胆想法:扣押蒋介石。这不是啥小打小闹,而是直指核心的权力翻盘。蒋介石当时在广州,身边警卫不多,表面上看是个绝佳机会。可这事成不成,不光看胆子,还得算后果。
张发奎是谁?他是广东人,1896年出生在始兴县一个穷苦客家家庭。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九岁才上私塾,1907年进了县里的小学。后来投了军,1912年进了广东陆军小学,跟薛岳、叶挺是同学,再后来转到武昌军官学校。1917年,他加入孙中山的护法军,从底层干起。
北伐时,他带第四军打得风生水起,攻下汀泗桥、武昌城,得了“铁军”的名号。可他跟蒋介石关系一直不咋地,宁汉分裂时站在汪精卫那边,反蒋是他的老习惯。抗战时,他打过淞沪、武汉、昆仑关,1945年升了陆军二级上将,负责华南受降。到1949年2月,他当上陆军总司令,可国民党大局已定,他心里清楚,翻盘不容易。
再说李宗仁,1891年出生在广西桂林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小时候种过地,家里也没啥钱。1908年考进广西陆军小学,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从速成学校毕业。他早年跟着护国、护法战争混,1923年跟黄绍竑、白崇禧搞定了广西,建了新桂系。北伐时,他带第七军打败吴佩孚、孙传芳,势力一度到京津。
1928年当了武汉政治分会主席,可跟蒋介石尿不到一个壶里,后来打了蒋桂战争和中原大战。抗战时,他指挥台儿庄大捷,名气大噪。1948年当上副总统,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他接了代总统的位子,想跟共产党和谈,没谈成。这时候的他,夹在蒋介石和解放军中间,左右不是人。
蒋介石呢,1887年出生在浙江奉化,家里做生意还行。1906年进保定军校,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来靠孙中山提拔,1924年当了黄埔军校校长,培养了一堆心腹。1926年带队北伐,1928年建了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时他是最高统帅,可1945年后跟共产党打内战,输得一塌糊涂。1949年,他退到广州,手里还攥着不少牌,可国民党内部早乱成一锅粥。
张发奎为啥提这个建议?他看透了蒋介石的处境:表面上还是老大,可实际上权力被架空。李宗仁当了代总统,却处处受蒋介石掣肘,军队不听指挥,美国援助也拿不到。张发奎觉得,扣了蒋介石,李宗仁就能彻底掌权,说不定还能稳住南方,拖住解放军。可这想法虽大胆,风险也大得吓人。蒋介石不是吃素的,他手下亲信多,军中势力盘根错节,真扣了他,内部会不会先炸锅?再加上美国那边态度暧昧,失败了可能连退路都没。
李宗仁听到这建议,心里肯定翻江倒海。他不是没想过干一票大的,可他也明白,这事不是光靠胆子就能成的。蒋介石在军中经营多年,真动手,忠于蒋的人会反扑,到时候国民党更乱,解放军趁虚而入,怕是死得更快。可不做呢,眼看着广东守不住,自己这个代总统当得窝囊,最后还得背锅。他左思右想,找幕僚商量了好几天,最后还是没敢下手。不是他胆小,是他算了笔账:赢面太小,输不起。
蒋介石那边很快就听到了风声。他在广州待着,表面上挺淡定,心里估计也捏了把汗。可他太了解这帮人了,知道李宗仁没这魄力,张发奎也翻不起大浪。他那句“他们不敢动手”,不是瞎说,是吃准了对方的软肋。果然,李宗仁没动,他也就稳住了最后一点局面。可这稳也没多久,1949年10月14日,解放军攻进广州,国民党在大陆彻底玩完。
这事之后,三个人结局都不一样。李宗仁在广州丢了之前跑了,先到香港,再去美国,1965年回国,1969年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张发奎辞了职,去了香港,1980年去世,84岁。他晚年低调,写回忆录,聊聊过去。蒋介石带着残部去了台湾,恢复了总统位子,1975年死在台北,87岁。三人各有各的路,可那年7月的犹豫,成了国民党垮台前的一个缩影。
回过头看,张发奎的建议听着挺唬人,可真干起来,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李宗仁要是真扣了蒋介石,能不能稳住局面?历史没如果,可这事让人忍不住想:要是那一步迈出去了,会不会不一样?国民党末期,内斗比外敌还狠,权力这东西,说到底是把双刃剑,玩不好就把自己砍了。这段历史,乱归乱,却也真实得让人感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