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27岁清华教授周培源被催婚。朋友拿出一沓照片让他选女友。他漫不经心随意翻看,忽然眼睛一亮,直勾勾指着一张,笑呵呵说:“就她了。”朋友大笑:“好眼光!” 周培源,190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从小就聪明过人。1924年,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远赴美国深造,在芝加哥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拿到了博士学位。那时候的他,年纪轻轻就扎进了物理学研究,尤其是流体力学和相对论领域。1929年,他回国后直接成了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27岁就站上了学术巅峰。他的研究不光是纸上谈兵,后来还推动了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抗战期间,他辗转西南联大,条件艰苦,但照样带着学生搞科研,硬是培养出了一批顶尖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北大校长,还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一辈子都在为科学事业打拼。他的学术成就,放到今天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周培源和王蒂澂的缘分,得从那张照片说起。1929年,周培源被朋友催婚,随手一指挑中了王蒂澂。当时的王蒂澂,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出身书香门第,气质温婉又有学识。她比周培源小几岁,家里也算殷实,父母都是开明的人。这俩人一见钟情后,没多久就确定了关系。1932年,他们正式结婚,成了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分子伉俪。周培源忙着学术,王蒂澂就默默支持,两人虽然性格不同,但志趣相投,一个搞科研,一个管家务,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到了抗战时期,日子不好过了。1937年,日本侵华,周培源带着家人跟着清华大学南迁,先到长沙,后来又到昆明,加入了西南联大。那时候条件苦得不行,物资短缺,住的地方简陋,连吃饭都成问题。王蒂澂跟着他颠沛流离,没半句怨言,还得照顾一家老小。周培源白天上课搞研究,晚上回来,王蒂澂就帮他整理资料,抄写笔记。战火纷飞中,他们还生了几个孩子,硬是把家撑了起来。西南联大的日子虽然苦,但俩人互相依靠,硬生生熬过了那段艰难岁月。这份感情,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 解放后,周培源和王蒂澂的生活才算稳定下来。周培源忙着教书育人,当北大校长,搞科学院的事儿,王蒂澂还是那个贤内助,家里的事儿一手操持。晚年,他们住在北京,儿女都成才了,生活也算圆满。不过,岁月不饶人,王蒂澂的身体先不行了,1980年代初去世,具体年份资料不多,但她走的时候,周培源悲痛万分。1992年,周培源也去世了,享年90岁。他俩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从年轻时的随意一指,到老来相伴一生,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