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2000年,江西的一位农民去世后,他的儿子将遗体放进了一口大缸,村民们纷纷指责他

2000年,江西的一位农民去世后,他的儿子将遗体放进了一口大缸,村民们纷纷指责他不孝,没想到三年后,当大缸被打开时,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2007 年,一则新闻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江西上饶的一个小村庄里,村民林上水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 他将父亲林观荣的尸体制成了一具类似木乃伊的干尸,并供奉在家中。这一行为不仅打破了当地传统的丧葬习俗,也挑战了人们的常规认知,一时间,争议声四起。 故事要从 2000 年说起。当时,林观荣因病去世,享年 75 岁。在临终前,他向儿子林上水交代了一个特殊的遗嘱:希望自己死后不要采用传统的棺木土葬,而是进行 “坐缸”。“坐缸” 是一种较为古老且特殊的丧葬方式,通常在一些佛教寺院中,僧人圆寂后,其弟子会将其以坐姿放入大缸内,再进行密封保存。据说,如果坐缸成功,尸体能够保持不腐,成为肉身菩萨。林观荣一生虔诚向佛,经常去寺庙上香,对佛教文化深信不疑,知晓 “坐缸” 能保尸体不坏成木乃伊,所以留下此遗嘱。 林上水面对父亲的这个要求,起初心里十分忐忑。在他的认知里,这种丧葬方式极为罕见,而且他担心如果操作不当,父亲的尸体可能会腐坏,这将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然而,作为孝子,他最终还是决定尊重父亲的遗愿。 葬礼第三天,林上水开始着手准备 “坐缸” 的相关事宜。他先是找来了一口足够大的陶缸,在缸底铺上父亲的寿衣,然后将父亲的尸体以坐姿放入缸内,为了保持稳定,还在尸体下面垫了一个小凳子,让父亲的双手搭在膝盖上。随后,他用木炭和石灰粉包仔细填充尸体与缸壁之间的缝隙,这些填充物具有防潮、防腐的作用。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将另一口较小的缸倒扣在大缸之上,把缸口的接口处用浆糊密封得严严实实,确保外界空气无法进入。最后,他和家人将这口装着父亲尸体的缸搬到了自家自留地临时搭建的一间小房子里。 在林观荣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村民对林上水的做法争论不断。在传统观念中,人死后讲究入土为安,“坐缸” 这种方式被认为是对逝者的大不敬。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的村民甚至指责林上水是在侮辱父亲的尸体,违背了孝道。然而,林上水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是在完成父亲的遗愿,是对父亲最大的尊重。 2003 年,距离林观荣坐缸已经过去了三年,按照约定,到了开缸的日子。林上水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了陶缸,眼前的景象让他又惊又喜 —— 父亲的尸体并没有腐烂,除了臀部因为与凳子接触的部分还有些潮湿外,其余部位已经严重脱水,变成了一具干尸,如同木乃伊一般。这一结果让林上水感到无比欣慰,他觉得父亲的遗愿终于实现了。 为了让父亲的尸体能够长久保存,林上水决定按照当地的传统做法,找来工匠,用石膏涂抹在父亲的干尸上,将其制成了一具不易腐坏的石膏像。此后,这具石膏像便一直供奉在林家的二楼客厅里。 对于林观荣尸体不腐这一现象,专家给出了解释。他们认为,尸体之所以能够长时间保存不腐,关键在于缸内填充物及封闭环境。木炭具有吸附水分和异味的作用,石灰粉则能够吸收湿气,保持缸内环境干燥,而缸口的严密密封则隔绝了外界空气和细菌的进入,为尸体保存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从殡葬规定的角度来看,国家一直提倡火葬,旨在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林上水的 “坐缸” 做法显然与国家的倡导相悖。不过,由于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禁止 “坐缸” 这种丧葬方式,所以林上水的行为并不违法。只是,从情感和社会观念层面来看,将父亲的尸体制成干尸并供奉在家中的做法,还是让很多人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觉得膈应。 回顾历史,类似尸体不腐的事件并非个例。上世纪 20 年代末,孙殿英盗掘慈禧太后的陵墓时,发现慈禧的尸体完好无损。然而,在盗墓者的破坏下,慈禧的尸体被弃于地面,遭受了长达 40 多天的风吹日晒。后来,溥仪派人重新收敛了慈禧的尸体,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与林观荣尸体不腐相比,慈禧太后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墓葬规格极高,陪葬品丰富,且陵墓在建造时采用了大量的防腐措施。而林观荣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却通过 “坐缸” 这种简单的方式实现了尸体不腐,这无疑更加令人称奇。 参考资料:北方网——江西男子将父制成“木乃伊” 7年不曾腐烂(图)200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