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2年,因“九一三事件”影响,梁兴初中将被下放到太原化工厂劳改,而正当梁兴初

1972年,因“九一三事件”影响,梁兴初中将被下放到太原化工厂劳改,而正当梁兴初积极劳改时,一工人突然走到他身边,神神秘秘地说:“梁师傅,我交给你一项任务好不好?” 1974年春天,太原化工厂的车间里机器轰鸣,热气腾腾。穿着蓝色工作服的梁兴初正在认真操作着设备,汗水顺着脸颊滴落。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人悄悄走到他身边,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说:"梁师傅,我交给你一项任务好不好?" 梁兴初停下手中的活儿,抬起头看着这位工友。两年前,谁能想到堂堂的成都军区司令员会在这里听一个普通工人分配"任务"?这个对比让他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老工人接着说:"车间里新来了几个年轻人,技术不熟练,总出差错。厂长让我找个有经验的师傅带带他们,我看你做事最认真,能不能帮帮忙?" 梁兴初默默点了点头。从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到接受工人"任务"的普通师傅,这巨大的落差他已经慢慢适应了。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政治风暴席卷全国。四野出身的将领首当其冲,梁兴初也难逃厄运。那年的九届二中全会上,吴法宪在私下搞串联,梁兴初知道这事,但没有及时向组织汇报,还按照吴法宪的意思在会上发了言。会后,他还把一些错误材料传播了出去。 更要命的是,在那个敏感时期,梁兴初写过好几封信,反映四川的党政军情况。这些信里的内容有不少不实之处,给组织的判断造成了干扰。而且在"九一三事件"发生前,他还在成都接见过一些后来被证实有问题的人员,事后也没有及时向上级汇报。 这些事情一桩桩一件件加起来,就成了梁兴初的"罪状"。1972年,批判材料堆得有一米多高,各种帽子扣下来,最重的一顶就是"反革命"。 妻子任桂兰看着丈夫日渐憔悴,心里也是说不出的难受。梁兴初本来身体就不好,多年的战伤让他经常疼痛难忍,现在又加上精神上的折磨,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 在太原化工厂的那些日子里,梁兴初每天都在车间里忙碌着。那位老工人交给他的"任务"其实很简单,就是带几个年轻徒弟学技术。梁兴初把这事当成了正经的军事任务来完成,手把手教那些小伙子怎么操作机器,怎么看参数,怎么保证安全。 转机出现在1976年。这一年,国内的政治环境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干部陆续复出工作。其中最让人瞩目的就是开国大将黄克诚。黄老这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身患多种疾病,按理说应该在家养老,但组织考虑到他性格刚直不阿,最适合处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就让他担任了中纪委常务书记。 黄克诚复出后,开始着手处理"文革"期间的一些冤假错案。他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经验,帮助许多被冤枉的干部平反昭雪。消息传到太原,梁兴初心里燃起了一丝希望,但他不敢奢望太多,只是继续在车间里默默干活。 真正为梁兴初发声的是秦基伟将军。秦基伟和梁兴初在抗美援朝时期共过事,对这位老战友的人品和能力都很了解。1973年后,秦基伟也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成都军区司令员,对梁兴初当年的情况有实地了解。他觉得1972年组织给梁兴初定的性质实在太重了,说他是"反革命"完全没有过硬的证据,特别是那个"上了贼船"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 在一次中央会议上,秦基伟站了起来,直接提出要对梁兴初的案子进行复审。他说话的声音不大,但字字有力:"梁兴初这个人我了解,他可能有些工作上的失误,但说他是反革命,我不同意。" 这话一出,会场里议论纷纷。要给梁兴初平反,很多人是不同意的。毕竟"九一三事件"不同于其他历史事件,涉及面太广,影响太大。即使梁兴初没有直接参与,但他在九届二中全会上知情不报,还配合吴法宪的意思发言,会后又把错误材料传播出去,这些都是事实。再加上他在敏感时期写的那些反映四川情况的信件,内容确实有不实之处。 争论进行了很长时间,大家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关键时刻,一直没有发言的黄克诚开口了。他慢慢伸出右手,在半空中比了一个"九"的手势,声音虽然不大,但清晰地传遍了整个会议室:"梁兴初打过不少仗,立了很多功,光负伤就有9次。" 黄老停了一下,环视了一圈在座的人,继续说道:"我和他在东北一起工作过,梁兴初我还是了解的,身上有9处伤的人,有什么错误也不至于是反革命吧?" 这话说完,整个会场一下子安静了。黄克诚的话虽然简单,但道理很深刻。看问题要看主要方面,梁兴初本质上是革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前提下,他确实有一些工作失误,这些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地处理,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他整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