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97年春,86岁的杨绛对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女儿说:“安心睡觉,我和你爸爸都祝福

1997年春,86岁的杨绛对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女儿说:“安心睡觉,我和你爸爸都祝福你睡好。”她话音刚落,钱瑗就停止了呼吸。第二年隆冬,钱钟书也离开人世。原本温馨的一家三口,只剩杨绛一人尔。 1997年的一个春日,86岁的杨绛坐在北京医院的病床旁,轻轻揽过女儿钱瑗消瘦的身躯。此时的钱瑗已进入弥留之际,杨绛如同哄小时候的女儿入睡一般,温柔地说道:"安心睡觉,我和爸爸都祝你睡好。" 仅仅过了不到两年,1998年12月19日,88岁的钱钟书也永远地离开了杨绛。临终前一天,他强撑着精神与妻子道别,最后留下"绛,好好里"——好好活下去的嘱托。 站在空荡的三里河寓所,92岁的杨绛拿起笔来,开始兑现对女儿的承诺。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钱瑗曾怀揣着一个心愿——将"我们仨"的故事写出来。她甚至已经给书起名《我们仨》,设计了目录,写好了第一节《爸爸逗我玩》。然而,这个心愿还未完成,她就匆匆离去。如今,杨绛要替女儿完成这个未竟的心愿。 屋内的物件触动着老人的回忆。钱瑗病重时送给母亲的那张明信片上写着:"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忧花,藉此谢娘生。"杨绛当时看了这张明信片,感觉"心上被捅了一刀,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钱钟书的书桌依然摆在原处,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开。 夜深人静时,杨绛的思绪回到1935年的英伦,那时25岁的钱钟书与24岁的她新婚不久,一同前往牛津大学求学。这对"书呆子"夫妇,除了上课就是泡图书馆,回到家就拉上窗帘相对读书。1936年夏天,他们曾在瑞士和法国进行了一场难得的浪漫旅行。旅行归来,杨绛怀上了孩子,让痴气的钱钟书欣喜若狂,他对妻子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1937年5月19日,钱瑗出生了。当年,钱钟书跑了四趟医院,只为多看妻女几眼。拿到女儿后,他爱不释手,甚至认真地对杨绛说:"我们不要再生了。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这简单的一句话,包含着对女儿深沉的爱。 命运似乎对钱瑗格外严苛。在10岁那年,她被诊断出患有骨结核。医生沉重地告诉杨绛夫妇:"发在骨节或骨空处,难痊。"听到这个消息,小小的钱瑗挂着一滴眼泪,愧疚地对父母说:"我要害死你们了。"面对女儿的自责,夫妇俩立刻安慰她:"你挑了好时候,现在不怕生病了。你只要好好地休息补养,就会好的。"经过长达10个月的休养和父母的精心照料,钱瑗奇迹般地痊愈了。 就在这段时间里,钱钟书和杨绛的事业也迎来了转机。1942年,杨绛写出话剧处女作《称心如意》,一炮而红,成为名声大噪的剧作家。两年后,钱钟书郑重地向妻子征询意见:"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杨绛明白,一旦丈夫专心写作,养家的重担将落在自己肩上,但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支持你。" 1949年,钱钟书、杨绛收到清华大学的聘书,一家三口迁居北京。钱瑗也渐渐长大,在钱基博百岁冥寿那年,她的表现让祖父刮目相看。当时钱基博在厢房小憩醒来,看见孙女在帮他掖被子,而其他孩子都在院子里玩耍。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31岁那年,钱瑗与大学同学王德一结婚,两人志趣相投,情意甚笃。杨绛曾对丈夫说:"德一和善忠厚,阿圆和他在一起,我们就可以放心了。"可这段婚姻仅持续了半年。王德一最后一次探望岳父岳母时说:"爸爸妈妈,我决不能捏造个名单害人,我也不会撒谎。"不久后,王德一含冤自杀。 特殊期间,年过六旬的钱钟书、杨绛从"干校"回到北京,却成了邻居林非、肖凤夫妇欺负的对象。1972年12月2日,一场冲突爆发。当时钱家请了钟点工小陈洗衣服,肖凤要求小陈先免费给自己洗衣服,被钱瑗拒绝。肖凤怒打钱瑗一耳光,杨绛出于母性本能上前还手,结果被邻居夫妻"像拎小鸡一样拎起、摔下,再拎起、再摔下"。钱钟书闻声拿木板相救,但两个60多岁的老人怎敌得过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不久后,他们听说邻居扬言要"下毒手",钱瑗惨然道:"咱们逃走吧。"一家三口被迫搬到钱瑗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宿舍避难。 在这段艰难时期,钱瑗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杨伟成。起初她拒绝再婚,说:"我不结婚了,我要陪着爸爸妈妈。"但杨绛夫妇劝她:"好孩子,你的心意爸爸妈妈都懂。可是,将来我们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个人,我们放得下心吗?" 到了1994年,钱钟书重病卧榻不起。次年,钱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骨结核复发,紧接着被诊断出肺癌晚期。1997年3月初,高烧昏迷的钱钟书突然睁开眼睛对杨绛说:"叫阿圆回去。"杨绛不解,他又重复:"叫阿圆回去,回家去。"杨绛这才明白丈夫的预感,附和道:"我叫她回到她自己家里去,我叫她回三里河去看家。" 就在这晚,钱瑗打电话给母亲,哽咽道:"娘,您从前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娘……娘……"三天后的告别,成了"我们仨"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