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6年10月的一天,杨勇拄着拐杖走进了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家门。 刚进

1976年10月的一天,杨勇拄着拐杖走进了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家门。

刚进屋,许世友就黑着脸扑上来,一把夺过他手里的拐杖,大吼一声:“你在我面前装什么老?”屋里的人全愣了。

气氛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像是火药桶点了火,可杨勇没生气,反倒笑了,他知道,这不是吵架,这是多年战友情的开场白。

1976年那会儿,局势正敏感,杨勇当时是新疆军区司令员,按说位置不低,但早在“文革”期间他就受了冲击。

他腿也是那时候摔的——1971年,他在邯郸劳动,一次骑马出事,摔得很重,医生说腿得截了。

杨勇硬是不答应,说什么也不肯动刀,他说:“战场上打仗都没断,现在这点事还怕了?”

周总理亲自过问了这事,安排北京的医生给他做了保腿手术,才把腿保住。

手术后他虽然能走,但右腿落下了病根,阴天下雨就痛得厉害,新疆天气干冷,对病情不好。

1976年10月,他以疗养为名,南下广州,其实心里有事。

这趟南下不是他一个人搞的,一同南下的还有韩先楚、罗瑞卿等人,这些人当年在军队里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将军。

杨勇一到广州,就先去了许世友家,他们俩早就认识了。

从长征、抗战、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都是一线作战的猛将。

尤其在朝鲜,俩人有段交情特别深,那是1953年金城战役打响之前。

杨勇当时是志愿军19兵团司令,手下兵多,将也精,按照他的计划,是要正面猛攻敌人主阵地,力求歼敌一万。

但这个打法损失大,自损三千,许世友听了直皱眉,说太冒险,私下批了句“这打法像玩命”。

但战役打下来,真打出了成效,许世友事后在作战会议上说:“杨勇这仗打得狠,但稳。”

两人那时候结下了战地兄弟的情谊。

有一次,许世友当着一堆参谋的面,走过来就给了杨勇一个熊抱,把人抱得几乎抬了起来,说:“你小子,命硬!”气氛一度热烈。

这回再见,杨勇一瘸一拐,气色不太好,许世友一眼看出来,脸一沉,上来就是那句“装什么老”。

他一边骂,一边用手摸了摸杨勇的肩膀,随即安排人去厨房做饭,说要设一桌接风。

许世友的家常饭很有“司令”风格,没什么花哨的菜,全是大荤:一大盆煎鸡蛋,一大盆海虾,再加一盆煎肉片,盆是脸盆那种。

杨勇看了忍不住笑,说:“你这是喂部队啊?”许世友没理他,转身去拿酒,说:“咱们老兄弟,今天喝一场。”

酒桌上没讲客气话。许世友一边喝一边说:“我告诉你,我部队现在都拉山里去了,野营训练。”

这话看起来像说部队事,其实弦外有音,局势没稳定,中央还在商量怎么整顿。

许世友这话是告诉杨勇,他的军区稳得住,兵在手,心也定。

更重要的是,他这个态度,就是在表明:他支持邓总回来,他知道杨勇这次来,不止是来喝酒叙旧的,他们都明白,这种话不能明说,但都能听懂。

杨勇听懂了,他点点头,没多说话,只是把酒杯举了起来,俩人一饮而尽。

吃饭中途,杨勇因为腿疼,起身时手撑着桌子缓了一下。

许世友一看,又火了,喊道:“你就是不争气,腿疼怕什么?我当年挨枪子儿的时候,腿上都插着弹片照样走路!”

说着走过来,把杨勇扶起来,还拍了拍他腿上的裤子,说:“骨头还在就不算老。”杨勇没回嘴,笑着坐下。

这种场面,别人可能看不懂,以为两人在斗气,其实这就是他们的方式——互怼、互顶,但全是情义。

饭后,许世友拉着杨勇在院子里走了几步,一边走一边低声说:“邓总的事,我听说了,我这边没问题。”这句话没头没尾,但分量十足。

这是许世友的态度,也是南方军队的重要信号,杨勇点了点头,没再说别的。

两人站了一会儿,谁都没说话,只是看着天色发愣。

广州的夜晚不冷,湿润的空气对杨勇的腿算是种缓解,但他的心更暖,是因为知道兄弟还在,事情有希望。

第二天,杨勇没多留,拄着拐杖走了,许世友送他到院门口,看着他上车没回头。

他没有送远,转身就回屋了,别人问他:“你怎么不多说几句?”他只说了一句:“战友就是这样,不用多说。”

过了几个月,1977年,邓总复出,那次南下,虽说没在史书里大写特写,但不少人后来都知道,杨勇那趟“疗养”,走得不简单。

许世友这个“硬汉”,也在关键时刻做了关键的事。

杨勇的腿后来越来越差,走路更难了,但他从不叫苦,他常说一句话:“腿是伤了,命没伤,还能走路,就算值了。”

这话,许世友听过无数次,每次听,他都不吭声,只是拍拍杨勇的背,像当年在战壕里一样,用手势说:走,继续走。

这种战友情,在今天看来也许太过硬朗,太不讲情面。

但在那个年代,在那种生死局里,这种情义,是一种信任,一种担当,也是一种无声的誓言。